精选版课件ppt1女性骨盆及其测量教学目标:1、复述女性骨盆的特点、组成及骨性标志。2、描述骨盆各假想平面的特点及各径线与分娩的关系。3、描述骨盆测量的临床意义、内容及方法。4、描述骨盆轴的特点及与分娩的关系。精选版课件ppt2一、女性骨盆的特点及骨盆的组成:1、女性骨盆的特点:由其功能决定,其即要承接腹腔脏器,又要能满足分娩的需要,古女性骨盆相对男性骨盆表现为短宽,而且呈桶状。2、骨盆的组成:骨盆由骶骨、尾骨、髋骨三大部分组成精选版课件ppt3二、骨盆的骨性标志:•1、髂前上棘•2、髂前下棘•3、髂嵴•4、髂耻线(弓状线)•5、骶骨岬•6、坐骨棘•7、坐骨结节•8、耻骨降支•9、耻骨弓角度•10、耻骨联合上、下缘精选版课件ppt4三、骨盆的分界•骨盆的分界线由耻骨联合上缘、髂耻线、骶骨岬。其将骨盆分为两大部分:上为假(大)骨盆、下为真(小)骨盆。•假(大)骨盆以分娩无关。真(小)骨盆即骨产道,是产道的重要部分。精选版课件ppt5四、骨产道临床上为便于了解分娩时胎先露通过骨产道的过程,将骨盆分为3个假想平面。精选版课件ppt61、入口平面呈横椭圆形,其前上方为耻骨联合上缘,两侧为髂耻线,后方为骶骨岬。此平面有四条径线:(1)入口平面前后径:即真结合径。是指耻骨联合上缘的中点至骶岬前缘正中间的距离,平均值为11cm,其长短将影响胎先露的入盆。(2)入口横径:两髂耻线间的最大距离,平均值13cm。(3)入口斜径:左右各一。两骶髂关节至对侧髂耻隆突间的距离,平均值12.75cm。精选版课件ppt72、中骨盆平面是骨盆最小平面。呈前后径长的纵椭圆形。其前方为耻骨联合下缘,两侧为坐骨棘,后方为骶骨下端。有两条径线。(1)横径:也称坐骨棘间径。为两坐骨棘间的距离,平均长为10cm。为产程中了解胎先露下降的重要标志,其长短将影响胎先露的内旋转。(2)前后径:耻骨联合下缘中点,通过坐骨棘连线中点,至骶骨联线间的距离,平均为11.5cm。精选版课件ppt83、出口平面即骨盆腔的下口,由两个在不同平面的三角形组成。前三角形的顶端为耻骨联合下缘,两侧为耻骨降支;后三角形的尖端为骶尾关节,两侧为骶结节韧带。有四条径线。(1)出口前后径:耻骨联合下缘至骶尾关节间的距离,平均为11.5cm。(2)出口横径:也称坐骨结节间径。为两坐骨结节间的距离,平均值为9cm。(3)出口前矢状径:耻骨联合下缘至坐骨结节间径中点的距离,平均值为6cm。(4)出口后矢状径:骶尾关节至坐骨结节间径中点的距离,平均值8.5cm。若出口横径+出口后矢状径小于15cm,一般大小的胎头将不能娩出。精选版课件ppt9五、骨盆的测量:骨盆的大小和形态,是决定胎儿能否经阴道分娩的重要因素,初产妇及有难产史的经产妇都应应在产前进行骨盆测量。骨盆测量分为内、外测量。精选版课件ppt101、外测量•从外测量各径线的比例能间接了解骨盆的内径,常测量的径线有:精选版课件ppt11(1)髂前上棘间径测量两髂前上棘外缘间的距离。正常值为23~26cm。精选版课件ppt12(2)髂嵴间径测量两髂嵴外缘间最宽距离。正常值为25~28cm。精选版课件ppt13(3)骶耻外径测量第五腰椎棘突下至耻骨联合上缘中点的距离。正常值18~20cm。此径线可间接推测骨盆入口前后径的长度精选版课件ppt14(4)出口横径测量两坐骨结节内缘间的距离。正常值为:8.5~9.5cm。精选版课件ppt15(5)耻骨弓角度两耻骨降支上面所形成的角度。小于80°为异常。精选版课件ppt162、内测量能准确地阴道测知骨盆的大小,适用于骨盆外测量有狭窄者,24~36周间,消毒外阴,检查者戴消毒手套后测量。测量的径线有:精选版课件ppt17(1)骶耻内径耻骨联合下缘至骶岬上缘中点的距离,正常值为12.5~13cm。,此值减去1.5~2cm,即为骨盆入口前后径的长度,又称为真结合径。精选版课件ppt18(2)坐骨棘间径测量两坐骨棘间的距离,正常值为10cm。即中骨盆平面的横径。精选版课件ppt19(3)坐骨切迹宽度其宽度为坐骨棘与骶骨下部间的距离,若能容纳3指为正常。精选版课件ppt20六、骨盆轴为通过三个假想平面中点的连线,其上段向下向后,中段向下,下段向下向前。分娩时胎儿缘此曲线娩出,古此曲线又称为产轴。精选版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