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常用实验室技术第一节免疫组化技术第二节真菌检查第三节变应原检测第四节滤过紫外线检查第五节性病检查第六节蠕形螨、疥螨和阴虱检查第七节分子生物学技术第一节免疫组化技术一、适应证大疱性皮肤病、结缔组织病等自身免疫性皮肤病、某些感染性皮肤病及皮肤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二、方法、原理及结果分析a、直接免疫荧光法(DIF)b、间接免疫荧光法(IIF)c、免疫酶标法a、直接免疫荧光法(DIF):主要用于检测病变组织或细胞中存在的抗体或补体。将冷冻切片组织固定于玻片上,滴加荧光素标记的抗人免疫球蛋白或抗体C3抗体,经孵育、清洗等处理后,置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若组织中有抗人免疫球蛋白或C3沉积,则荧光抗体与之结合呈现荧光。荧光显示的部位通常为棘细胞膜、皮肤基底膜带、血管壁。棘细胞间:天疱疮皮损可见棘细胞间IgG、IgA、IgM或C3沉积呈网状。皮肤基底膜带:①红斑狼疮:基底膜带90%以上出现IgG、C3沉积,呈颗粒状②类天疱疮:基底膜带90%以上出现IgG、C3沉积,呈线状③线性IgA大疱病:IgA线状沉积于基底膜带。血管壁:多种皮肤血管炎的皮肤血管壁有IgM、C3沉积,皮肌炎的病变肌肉间质血管壁有IgM、C3沉积。b、间接免疫荧光法主要用于检测血清中血清中存在的自身抗体,并可做抗体滴度测定。底物取自正常人皮肤或动物组织,将患者血清滴于底物上,再滴加荧光标记的抗人免疫球蛋白抗体等,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若血清中存在循环自身抗体,荧光标记的抗人球蛋白抗体即可与结合到底物上的抗体结合,呈现荧光。c、免疫酶标法机制与间接免疫荧光法类似,主要标记细胞的某种特异性成分,可用于肿瘤的鉴别诊断。第二节真菌检查一、采集标本:1、浅部真菌的标本:毛发、皮屑、甲屑、痂。2、深部真菌的标本:痰、尿液、粪便、脓液、口腔、或阴道分泌物、血液、脑脊液、各种穿刺液和活检组织。二、检查方法1、直接涂片:取标本置玻片上,加一滴10%KOH溶液,盖上盖玻片→酒精灯上微热→轻压盖玻片使标本透明→低倍镜下检查有无菌丝及孢子→高倍镜下证实。此法不能确定菌种。2、墨汁涂片:用于检查隐球菌及其他有荚膜的的孢子。取一小滴墨汁与标本混合,盖上盖玻片后直接镜检。3、涂片或组织切片染色:染色可更好地显示真菌形态和结构。革兰染色适应于白念、孢子丝菌等,瑞氏染色适应于组织包浆菌,PAS染色可将多数真菌染成红色。4、培养检查:使真菌检出率高,确定菌种。标本→接种于葡萄糖蛋白胨琼脂培养基上→室温或37℃下培养1-3周→鉴定菌种。第三节变应原检测一、斑贴试验根据受试物的性质配制适当浓度的浸液、溶液、软膏或原物作为试剂,以适当的方法将其贴于皮肤,一定时间后观察机体是否对其产生超敏反应。临床上用于检测IV型超敏反应。适应症:接触性皮炎、职业性皮炎、手部湿疹、化妆品皮炎方法:受试物→制成浸液、溶液、软膏或原物→置于4层1cm×1cm纱布上,用稍大透明玻璃纸覆盖,周边固定。同时做多个不同试验物时,用铝制小室斑试器→贴于背部或前臂屈侧,每两个间隔大于4cm。并设阴性对照。结果及意义:一般在48小时去除斑贴,间隔30分钟观察结果。①受试部位无反应为(–)②皮肤有淡红斑为可疑反应(±)③出现轻度红斑、浸润及少量丘疹为阳性(+)④出现水肿性红斑、丘疹或水疱为强阳性(++)⑤显著红肿或浸润聚合性水疱或大疱为超强阳性反应(+++)临床意义:阳性者说明患者对受试物过敏,但应排除原发性刺激或假阳性反应;原发刺激反应除去受试物皮肤反应会减弱;真阳性反应除去受试物后24-48小时反应增强。注意事项:不宜在皮肤病急性发作期间进行试验,不宜用高浓度的原发性刺激物测试;受试前至少1周及受试期间避免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受试前3天或受试期间避免使用抗组胺药物,以免出现假阴性;受试期间避免淋浴淋湿斑贴、避免过度牵拉斑贴部位或过度体力活动;可疑反应可重复试验;在受试期间发生全身过敏反应如荨麻疹、哮喘等或局部炎症反应过重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必要时终止试验。二、点刺试验及划破试验适应症:荨麻疹、特应性皮炎、药疹等方法:一般选前臂屈侧为受试部位,局部清洁消毒→待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