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椎动脉支架术后之再狭窄张明杰2016-05-18文献回顾椎动脉起始段支架置入术已被证实治疗椎动脉起始段狭窄是安全和有效的。美国心脏病联合会卒中预防指南推荐,对于症状性颅外段椎动脉狭窄,当药物治疗无效时,可选择血管内治疗。虽然颅外段椎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死亡率较低,但在椎动脉起始段置入支架再狭窄发生率很高,目前这一问题仍未得到有效的解决。本研究通过分析导致椎动脉起始段再狭窄的危险因素,以期改进椎动脉起始段支架治疗技术,降低再狭窄的发生率。对象与方法对象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某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椎动脉起始段狭窄患者共749例,其中26例患者同时行双侧治疗,各以2例单独病例进行计算。实际统计为775例,其中男660例,女115例;年龄为34~85岁,平均(64±9)岁。根据支架内是否发生再狭窄,分为再狭窄组234例和未再狭窄组541例。本组患者126例发生后循环卒中,40例无症状,609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症状包括眩晕、步态异常、跌倒、复视、共济失调、肢体无力等。合并症有:高血压573例,糖尿病263例,高脂血症162例,冠心病或心肌梗死185例。纳入标准:(1)经DSA证实单侧椎动脉狭窄率≥70%,并且另一侧纤细或闭塞;(2)单侧椎动脉狭窄率≥70%,有后循环缺血症状;(3)双侧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狭窄率≥70%,药物治疗无效。排除标准:椎动脉病变近端或远端多发性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资料采集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经本中心病例数据库搜集数据,并记录基本资料信息(包括年龄、性别)、合并症(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手术相关信息(手术日期、侧别、支架类型及型号、术后血管直径)以及并发症等数据。术前常规对患者行血常规、凝血功能、生化等实验室检查以及颈动脉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头部MRI和全脑DSA等影像学检查。血管内治疗过程患者或家属术前均签署手术同意书。术中常规心电监护,根据患者情况大多数采用局部麻醉,少数采用全身麻醉。患者能够配合时采用局部麻醉,便于监测患者神经功能状况。经股动脉穿刺成功后置入5F鞘,全身肝素化(每千克体质量0.75mg),使活化凝血时间为250~300s,取“猪尾”及5F单弯导管行全脑DSA,评估造影结果,明确责任血管。撤出造影管,将5F动脉鞘换成6F鞘,将导引导管置入患侧锁骨下动脉,在微导丝的指引下,将所选支架置于椎动脉起始段狭窄部位并释放复查造影,观察颅内血供改善情况。根据病变具体情况选用不同支架,手术完毕,保留动脉鞘,自然中和肝素,返回病房。随访患者接受支架置入术后3、6、12、24个月进行门诊随访,采用超声检测技术。此后每年1次随访,其中术后再狭窄定义为随访期间血管超声示血管狭窄率≥50%。单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再狭窄组高血压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未再狭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再狭窄组金属裸支架构成比明显高于未再狭窄组(P=0.001);再狭窄患者术后血管直径明显低于未再狭窄患者直径(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后血管直径每增加0.1mm,术后再狭窄率的危险性减少53.8%(P<0.01;药物洗脱支架与金属裸支架相比,再狭窄风险明显降低。讨论颅外段VAOS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虽较低,但再狭窄率高达10%~67%,显著高于颈内动脉的6%~16%。一项300例椎动脉近端狭窄支架治疗的系统回顾结果显示,平均随访12个月后再狭窄发生率为26%。Langwieser等分析了35例患者置入40枚椎动脉支架,发现23%的患者发生再狭窄。Albuquerque等研究了33例患者VAOS术后再狭窄,再狭窄发生率(狭窄率>50%)为43.3%。症状性椎动脉或颅内动脉的支架治疗(研究报道,VAOS再狭窄发生率为67%。因此,支架内再狭窄的问题亟待解决。在本组患者中187例(79.91%)再狭窄发生于术后12个月内,这可能与内膜增生多集中在该时间段有关。支架内再狭窄形成的因素有很多,有学者认为,椎动脉起始段的解剖结构和组织学特点可能与再狭窄高发生率有直接的相关性。与冠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