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营养防治专家共识(2019)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Dr.HAN背景贫血是人体血液红细胞不能满足生理功能需求而产生的一类疾病。贫血会影响疾病治疗的预后,增加妇女、儿童的死亡率及患病率,影响儿童的认知发育,造成劳动能力下降并影响高风险地区的经济增长,导致贫困。贫血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包括营养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等,其中营养性贫血较为普遍。营养性贫血是指由于营养不良,导致参与血红蛋白和血红细胞形成的营养素包括铁、叶酸、维生素B12、维生素B6、维生素A、维生素C、蛋白质及铜等营养素不足而产生的贫血,其中又以铁缺乏引起的缺铁性贫血(ironeficiencyanemia,IDA)最为常见。铁缺乏造成体内贮存铁耗竭,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进而影响红细胞生成所引起的贫血。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在儿童及孕妇等主要贫血人群中,IDA发病率高于50%。背景1贫血筛查方法见《WS/T441-2013人群贫血筛查方法》。采用氰化高铁法、hemocue、或血常规测定检验血红蛋白。对于正常出生婴幼儿,推荐6月、9月和12月时筛查,以后每年一次;早产儿建议在3个月时就开始筛查,此后转入正常筛查。孕妇应于孕早期、孕中期、晚期进行筛查;其他人群应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筛查。(A)2铁缺乏筛查方法见《WS/T465-2015人群铁缺乏筛查方法》。(B)3通过以上方法判定的既贫血又缺铁的为IDA。(B)缺铁性贫血的筛查方法临床缺铁性贫血诊断指标及贫血判断方法人群贫血的判定指标及界值(海拔1000m以下)不同海拔高度居民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比容的校正值人群铁缺乏筛查的判定指标及判定值1一般人群(1)通过食物多样性和平衡膳食,达到《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中建议的各种营养素的摄入量。(A)(2)如确定为IDA,应增加摄入富含铁、维生素C等微量营养素的食物。减少摄入植酸、多酚含量较高的食物。同时应增加富含叶酸、维生素A、维生素B6、维生素B12等的食物。(A)(3)如有条件,可寻求营养师的配餐指导以实现合理膳食。(B)(4)鼓励使用营养强化食品、营养补充食品、营养配方食品和膳食营养素补充剂。(B)个体防治建议2婴幼儿(1)对于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建议从出生1月后补充元素铁2mg/(kg·d),并根据贫血筛查情况,补充到12月或23月。(A)(2)0~6月龄婴儿纯母乳喂养,如无母乳或母乳不足,应使用含铁的婴儿配方食品等喂养。(A)(3)满6月龄起添加辅食。顺应喂养,从富铁泥糊状食物开始,每次只添加一种新食物,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细到粗,循序渐进。(A)(4)6~8月龄母乳喂养婴儿最低辅食喂养频次为每日2次,9~23月龄母乳喂养婴儿为每日3次,6~23月龄非母乳喂养婴儿奶类和辅食的最低喂养频次为每日4次,以保证充足的能量及营养素的摄入。(A)个体防治建议2婴幼儿(5)每日添加的辅食应包括七类基本食物中至少四类,其中必须有:谷类和薯类、动物性食品、蔬菜和水果。(A)(6)根据铁营养及贫血状况,可使用膳食营养素补充剂。6~36月龄婴幼儿个体应补充营养素补充剂,6~12月龄婴儿每日补充1.5~9.0mg元素铁,13~36月龄补充1.5~10.8mg元素铁。(A)(7)根据铁营养及贫血状况,可使用辅食营养补充食品,如营养包。(B)个体防治建议3孕妇和乳母(1)每日摄入绿叶蔬菜,整个孕期应口服叶酸补充剂400μg/d。(A)(2)孕中、晚期应每日增加20~50g红肉,每周吃1~2次动物内脏或血液,乳母应增加富含优质蛋白质及维生素A的动物性食物,建议每周吃1~2次动物肝脏。(A)(3)不宜饮用浓茶、咖啡。(A)(4)根据铁营养及贫血状况,可使用营养强化的食物和膳食营养素补充剂。孕妇个体应补充营养素补充剂,每日补充5~60mg元素铁,持续整个孕期。也可每周一次补充,补充120mg元素铁、2800μg叶酸,持续整个孕期。(A)(5)根据铁营养及贫血状况,可使用营养补充食品,如孕妇、乳母营养补充食品。(B)个体防治建议4老年人(1)摄入充足的食物,保证大豆制品、乳制品的摄入。(A)(2)适量增加瘦肉、禽、鱼、动物肝脏、血的摄入。(A)(3)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摄入。(A)(4)饭前、饭后1h内不宜饮用浓茶、咖啡。(A)(5)鼓励膳食摄入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