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格测量的评价体格测量的评价1.成人体格测量内容: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胸围、血压、皮褶厚度2.体格测量的意义:评价机体膳食营养状况1.标准体重计算公式:Broca改良公式: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平田公式:标准体重(kg)=[身高(cm)-100]×0.9成人的体格测量评价体重与标准体重比,可对肥胖程度进行粗略估计。男性采用Broca改良公式。女性用Broca改良公式-2.5或采用平田公式。标准体重百分比(%)=(实际体重-标准体重)÷标准体重×100%。体重范围评价>(标准体重+50%×标准体重)重度肥胖(标准体重+30%×标准体重)~(标准体重+50%×标准体重)中度肥胖(标准体重+20%×标准体重)~(标准体重+30%×标准体重)轻度肥胖(标准体重+10%×标准体重)~(标准体重+20%×标准体重)超重(标准体重-10%×标准体重)~(标准体重+10%×标准体重)正常体重(标准体重-20%×标准体重)~(标准体重-10%×标准体重)轻度营养不良(标准体重-30%×标准体重)~(标准体重-20%×标准体重)中度营养不良<(标准体重-30%×标准体重)重度营养不良标准体重评价法的评价标准评价标准:85%~95%表示轻度热能营养不良;75%~85%表示中度热能营养不良;75%以下表示重度热能营养不良。2.平时体重百分率的计算及评价体重的变化能有效的反映机体能量代谢状况。平时体重百分率计算公式为:平时体重百分率(%)=调查时的实际体重()㎏÷平时体重()㎏×100评价标准:体重损失率一周内超过2%、1个月内超过5%、2个月内超过7.5%、6个月内超过10%均说明个体存在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3.体重损失率的计算及评价根据不同时期的实际体重进行计算和评价。其计算公式为:体重损失率(%)=[上次体重()-这次㎏体重()]㎏÷上次体重()㎏×1004.体质指数(BMI)(最常用)要求掌握BMI的计算及意义体质指数=[体重(kg)]/[身高(m)]2较敏感地反映体型的胖瘦程度。与皮褶厚度等营养状况指标有较高的相关性。与上臂围等营养状况指标有较高的相关性。WHO成人标准中国成人标准体重过低<18.5<18.5正常范围18.5~24.918.5~23.9超体重25.0~29.924.0~27.9肥胖≥30≥28体质指数不适用于五种类人群年纪小于18岁者;竞赛运动员;孕妇或哺乳妇女;体弱或需久坐老人;肌肉发达的健美先生与小姐。年纪小于18岁者;竞赛运动员;孕妇或哺乳妇女;体弱或需久坐老人;肌肉发达的健美先生与小姐。5.腰臀比(WHR)反映腹部脂肪,表明存在脂肪堆积和(或)分布异常情况计算:腰围/臀围判断标准:男性>0.9、女性>0.8,为中心型肥胖(又称腹型肥胖、内脏型肥胖)。中国人虽然高BMI者数量不多,但在BMI不高的人群中已存在WHR过高的人。是衡量个体营养状况和肥胖程度较好的指标。人体脂肪大约有2/3贮存在皮下组织,通过测量皮下脂肪的厚度,不仅可以了解皮下脂肪的厚度,判断人的肥瘦情况,而且可以用所测得的皮下脂肪厚度推测全身的脂肪数量,来评价人体组成的比例,间接反映能量的变化。6.皮褶厚度测定部位有上臂肱三头肌部、肩胛下角部、腹部等,可分别代表个体肢体、躯干、腰腹等部位的皮下脂肪堆积情况,对判断肥胖和营养不良有重要价值。成人正常参考值:男:8.3mm女:15.3mm评价:实测值与参考值比较>90%不存在能量营养缺乏80%~90%轻度能量营养不良60%~80%中度能量营养不良<60%重度能量营养不良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正常参考值:男:10mm~40mm女:20mm~50mm评价:实测值男:>40mm女:>50mm为肥胖男:<10mm女:<20mm为消瘦肩胛下角皮褶厚度正常腹部男性的皮褶厚度为5~15mm,大于15mm为肥胖;小于5mm为消瘦。正常成年女性的腹部皮褶厚度为12~20mm,大于20mm为肥胖;小于12mm为消瘦;尤其对40岁以上妇女测量此部位更有意义。腹部(脐旁)皮褶厚度。根据皮下脂肪厚度推算身体密度。①男子。15~18岁身体密度=1.0977-0.00146X19岁以上的身体密度=1.0913-0.00116X②女子。15~18岁身体密度=1.0931-0.00160X19岁以上身体密度=1.0897-0.00133X其中,X=肩胛下皮褶厚度+上臂皮褶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