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常见疾病的X线诊断乳腺的基本解剖乳房由皮肤,乳腺及脂肪组织构成。纤维组织向深面发出许多小分隔,将乳腺分成15-20个乳腺小叶,以乳头为中心放射状排列。每叶有一乳管。每个小乳管及其附近的若干腺泡构成乳腺的小叶,它是乳腺解剖上的结构单元。一个乳房所含乳腺叶数是固定不变的,而腺小叶数目和大小却可有很大差异。在乳腺内有不同走向的结缔组织纤维束,连接于皮肤与胸筋膜之间,称乳房悬韧带,对乳腺起支持作用。当乳腺癌侵及乳房悬韧带时,结缔组织纤维纤维缩短,牵引皮肤向内凹陷,致使皮肤表面出现多粒小凹类似桔皮,临床上称为橘皮样变,此为乳腺癌的一种特殊体征。乳腺的X线类型正常乳腺的X线表现,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随着人体不同生理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乳腺腺体组织和脂肪组织的比例,不同年龄,个体差异很大。国内乳腺分型大致分七种:(1)致密型腺体致密,以青春期多见,(2)分叶型各密实的大叶间分界清楚(3)团块型大小不一的团块阴影(4)束带型含脂肪结缔组织较多,腺体较少,形成条索状阴影(5)串珠型腺体大部分退化,迂曲并增厚的导管与脂肪形成对比,呈串珠状或小结节状影像(6)萎缩型腺体萎缩退化,被脂肪组织替代,显示若干条索状结构及导管影(7)消瘦型乳腺组织过薄,未能显示内部结构。乳腺增生症本病以20-40岁之间好发。触诊呈结节状,团块状。境界不清,主要为双乳外上象限。患者常因乳房胀痛而求诊,疼痛与月经周期有关,月经前疼痛明显,重者可放射到腋下和肩部。X线表现腺性小叶增生部位多为双侧。病变区腺体正常结构消失,呈片状,团块状改变,边缘不规则且模糊不清。乳腺退化不全见于50岁以上女性。症状及触诊与乳腺增生症相同。X线表现仍有部分腺体残留,形态与小叶增生相仿。乳腺纤维腺瘤以30岁左右发病率较高,触诊肿块边缘光滑,可呈分叶状,中等或较高硬度,肿瘤内有钙化者质地较硬。肿瘤活动度大,无明显压痛。肿瘤小至黄豆大小,大至整个乳房。X线表现肿瘤呈圆形、卵圆形,部分呈分叶状。密度均匀,边缘光滑,有时可见肿块边缘的脂肪晕。X线所测大小较临床测量的数值大。肿瘤钙化常见,呈环状、块状及斑点状粗钙化影。导管内乳头状瘤是起源于导管上皮的良性肿瘤,可发生于乳腺导管的任何部位,最常见在乳晕附近的大导管内,可单发或多发。常伴有导管扩张,管腔内可含血性液体。临床多见于20岁以上妇女,40~49岁为发病高峰。乳头溢液是本病的特征,溢液可为血性、浆液性及血性浆液的混合性三种。临床检查一般不易发现肿块,有时可扪及黄豆大小的结节状肿块,质柔软与皮肤无粘连。X线表现:分为钼靶摄片和导管造影。钼靶片显示:单发性乳头状瘤常见局部导管不规则的扩张和密度增高的结节状影,乳晕区可见圆形、卵圆形肿块;多发性乳头状瘤表现为导管广泛性扩张,呈串珠状改变,伸向乳头。导管造影可见腔内单个或多个边缘光滑的圆形、类圆形及半圆形充盈缺损区。肿瘤近端导管呈杯口状征象,有不同程度的扩张,远端导管充盈不佳或不充盈。乳腺囊肿好发于30-50岁,患者常偶然发现。少数病例因肿块部位表浅,皮肤可外凸。触诊为质地较韧,肿块大小随月经周期变化较明显,月经来潮前肿块增多增大,多发者常为双侧,绝经后可自行缩小甚至消失。X线表现单发者呈圆形,多发性或单发多房囊肿,呈分叶状,肿块密度均匀,直径数毫米至数厘米,如有周围脂肪衬托,则显示清晰。部分囊壁可呈蛋壳状、斑点状钙化。男性乳房发育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类,生理性见于青春期及老年期。病理性见于睾丸肿瘤,垂体瘤,肾上腺皮质肿瘤及长期服用利血平,洋地黄等药物及肝功能受损雌激素堆积。触诊乳晕深部出现2-4厘米质地硬,境界清楚,可活动的肿块可分为单侧或双侧,属青春期生理性者半年内可消失。X线表现可见少量腺体影,有时呈密度均匀的圆形、卵圆形块影并伴有小叶增生的片状影。乳腺癌以40岁以上多发,偶可见于年轻人。X线表现肿块为高密度,呈团块状、彗星状、分叶状、结节状,X线测量值较触诊所测为小。大部分肿块的边缘呈毛刺状,可长短不一,粗细不一,部分病例可见钙化,多呈针尖样,泥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