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良性肿瘤与瘤样病变—张经妮一、乳腺纤维腺瘤一、乳腺纤维腺瘤是最常见的乳腺良性肿瘤。好发于青年女性。乳腺X线、超声检查示乳腺纤维瘤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MRI有助于进一步确诊及鉴别诊断。一般无自觉症状,少数有疼痛,大多为偶然发现;触诊时多为类圆形肿块,质地坚韧,表面光滑,活动度好,与皮肤无粘连。影像学表现影像学表现X线:圆或类圆形肿块,多为1cm~3cm,边界光滑,近似正常腺体密度,肿块周围可见晕圈征;可见粗大钙化。CT:平扫肿块轮廓整齐,边缘光整,部分肿瘤内可见钙化灶。CT平扫易漏诊。增强扫描一般呈轻、中度均匀强化,但少数纤维瘤亦可呈明显强化而类似乳腺癌表现。MRI:纤维瘤的MRI表现与其组织成分有关。平扫T1WI多表现为低信号或中等信号,边界清晰。T2WI上,依肿瘤内细胞、纤维成分及水的含量不同而表现不同。动态增强MRI检查时,纤维瘤约80%表现为缓慢渐进性的均匀强化或由中心向外围扩散的离心样强化,少数可呈快速显著强化。鉴别诊断:纤维瘤需与常见的乳腺癌鉴别。乳腺癌患者年龄多在40岁以上,常有相应的临床症状;X线上乳腺癌形态不规则,边缘不光滑,有毛刺,密度较高,钙化多细小;MRI动态增强检查,乳腺癌趋向于快速明显增高且快速减低,强化方式多呈向心性强化,DWI上大多数乳腺癌ADC值较低。乳腺纤维瘤-晕圈征肿块(↑)轮廓清晰,边缘光滑,密度较均匀并近似于腺体密度。乳腺多发腺瘤乳腺多发腺瘤乳腺纤维腺瘤乳腺纤维腺瘤a.CT平扫,b.CT增强扫描:左乳腺外侧肿块(↑)边缘整齐,轮廓清晰,密度均匀;增强后呈中等程度强化乳腺纤维腺瘤MRI增强扫描(A)示双侧乳房内多个异常强化肿块影脂肪抑制序列(B)中肿块轮廓更加清楚,对比明显T2WI-FST1+C二、乳腺大导管乳头状瘤是指发生于乳晕区大导管的良性肿瘤,又称中央型乳头状瘤。常为单发,少数也可同时累及几支大导管。常见于经产妇,以40-50岁多见。发病与雌激素过度刺激有关。是指发生于乳晕区大导管的良性肿瘤,又称中央型乳头状瘤。常为单发,少数也可同时累及几支大导管。常见于经产妇,以40-50岁多见。发病与雌激素过度刺激有关。主要临床症状为乳头溢液,溢液性质可为浆液性或血性。约2/3患者可触及肿块,多位于乳晕下区域,挤压肿块常可导致乳头溢液。主要临床症状为乳头溢液,溢液性质可为浆液性或血性。约2/3患者可触及肿块,多位于乳晕下区域,挤压肿块常可导致乳头溢液。影像学表现影像学表现X线:较小的乳头状瘤在常规乳腺X线片上常无阳性发现。较大的乳头状瘤可表现为乳晕下区域圆形或卵圆形肿块,边界清楚或不清。乳腺导管造影是最准确、最有效的检查方法,表现为扩张的导管中断,断端呈光滑杯口状,导管腔内可见充盈缺损。CT、MRI:CT、MRI都不是首选的检查方法。由于肿瘤较小且位于乳晕附近,CT平扫常难以显示。T1WI上多呈低或中等信号,T2WI上呈中等或较高信号,边界清晰,边缘多不光整、锐利。MRI增强时因其内成分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强化方式。乳腺脂肪瘤是一种由成熟、无异性的脂肪细胞构成的肿瘤。乳腺脂肪瘤不多见。患者多为中年以上的妇女,一般无明显症状。常发生在单侧乳腺,双侧发生概率约为3%。三、乳腺脂肪瘤三、乳腺脂肪瘤影像学表现X线:在X线上多表现为卵圆形或分叶状脂肪密度样影,周围围以较纤细而致密的包膜,在透亮影内有时可见纤维的分隔。CT:脂肪瘤在CT上与X线表现相同。MRI:通常脂肪瘤在X线检查能够做出诊断,因此无需进行MRI检查。脂肪瘤在T1WI和T2WI上均呈高信号,在脂肪抑制序列呈低信号,其内无正常的导管、腺体和血管结构,有时可见肿瘤周围的低信号包绕。增强无强化。乳腺错构瘤为正常的乳腺组织异常排列组合而形成的一种少见的瘤样病变,并非真性肿瘤。四、乳腺错构瘤四、乳腺错构瘤多数患者无任何症状。肿物呈圆形、卵圆形,活动,无皮肤粘连受累征象。妊娠期及哺乳期肿物迅速增大为本病特点。多数患者无任何症状。肿物呈圆形、卵圆形,活动,无皮肤粘连受累征象。妊娠期及哺乳期肿物迅速增大为本病特点。鉴别诊断错构瘤内若含有多量脂肪时,X线上需与脂肪瘤和透亮型积乳囊肿鉴别。错构瘤内若含有多量纤维和腺体组织时需与纤维瘤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