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员:鞠旭东、张欣、李玉蒙、范书怀、王孜飚内容简介•(1).病原学特征•1.致病生物——伤寒杆菌•(2).传播方式•2.致病机制••3.临床表现••4.检查与防治••5.中西医概念区别•“伤寒“案例玛丽·马伦于1900年至1907年在纽约市内担任厨师,这段时间内她造成22人感染伤寒热,其中1人不治身亡。不到两周,马马罗内克当地居民便开始受此病袭击。1901年玛丽决定搬至曼哈顿,在新的家庭中帮忙厨务,但该户成员却开始发烧、腹泻,一位洗衣女孩因此死去。随后玛丽改替一名律师工作,直到家中8名成员有7位染上伤寒,在照顾的过程中又将伤寒的感染向外扩散。1904年,她在长岛找到一份新工作,两周内11个家庭中有6户因伤寒住院,玛丽便因此再转换工作,造成另外3个家庭的感染。但她一直否认自己是带菌者,而且排斥任何的血液和排泄物检查。最后她被安置在名为北兄弟岛的小岛上任职技术人员。玛丽1938年11月11日死于肺炎而非伤寒,享年69岁,验尸后发现她的胆囊中有许多活体伤寒杆菌。•(伤寒玛丽)1.伤寒杆菌•1病原学特征•(1).病菌特性:伤寒杆菌,属于沙门菌属的D群,呈短杆状,革兰染色阴性菌,周身鞭毛,有动力,无荚膜,不形成芽孢(这也是沙门菌属的特点)。长2~3μm,宽0.4~0.6μm。伤寒杆菌能在普通培养基,或胆汁培养基中生长,形成中等大小,无色半透明,表面光滑,边缘整齐的菌落。•(2).抗原特性:O抗原:体抗原•H抗原:鞭毛抗原•Vi抗原:体表毒力抗原•(3).毒素:内毒素,主要致病因子(不产生外毒素)•(4).生存能力:伤寒杆菌在自然界中抵抗力很强,耐低温,在水面中可存活1-3周,在粪便中可存活1-2月,在牛奶、肉类、蛋类中可生存数月,对阳光、热、干燥、及酸敏感,阳光直射数小时死亡,60度水中10余分钟或煮沸可灭菌。这两个抗原有助于实验室检查•2传播途径•(1)传染源:患者和带菌者是本病的传染源。•(2)传播途径:粪口途径,水源受污染是本病最重要的传播途径,常可引起暴发流行。食物被污染是传播伤寒的主要途径。日常生活接触是伤寒散发流行的传播途径。蝇虫媒介可引起伤寒散发流行。二.致病机制•伤寒杆菌••胃(可被胃酸杀灭,但量多,或胃酸分泌、•肠道正常菌群失常,能进入小肠)••繁殖入侵肠粘膜(部分被巨噬细胞吞噬)•。•经胸导管入血液,引起第一次菌血症••入肝脾,胆囊,骨髓等,大量繁殖•入血流,引起第二次菌血症,释放内毒素•第2-3周,随胆汁入肠道,由粪便排出类似于肠肝循环已致敏,加重肠道病变肠道出血肠穿孔等•1.伤寒杆菌释出的内毒素,对伤寒的病理过程起重要作用,但研究认为伤寒患者的持续发热、毒血症状等临床现象,并不是由内毒素血症直接所致,实际原因远较单纯的内毒素血症复杂得多。•2.伤寒的主要病理特征是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包括肝、脾、骨髓、淋巴组织等),单核-巨噬细胞的增生性反应,形成“伤寒结节”。•3.不引起肠道狭窄•4.在肠道外的脏器中,脾脏与肝脏的病变最为显著。脾肿大,脾窦扩张充血,髓质明显增生,巨噬细胞浸润,并可见伤寒结节。•三.临床表现•典型伤寒的自然病程约为4周,可分为4期。•(1)初期:病程的第一周。起病缓慢,体温阶梯上升,3-7天逐渐达到高峰。体温达到39-40度。可有全身疲倦、乏力、头痛、干咳、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轻度腹泻或便秘,部分患者肝脾肿大。•(2)极期:病程的第2-3周。出现伤寒特征性的临床表现。•1、持续发热:高热,呈稽留热,未进行抗菌治疗热程可持续2周以上。•2、神经系统中毒症状:表情淡漠、呆滞、反应迟钝、耳鸣、重听或听力下降,严重者出现谵妄、甚至昏迷。•3、相对缓脉:成人常见,合并心肌炎时不明显。•4、玫瑰疹:病程7-14天出现,胸腹部,淡红色小斑丘疹,压之褪色,10个以下。2-4天变暗消失。•5、消化系统症状:半数以上患者出现腹痛、便秘,右下腹压痛。•6、肝脾肿大:大多数患者有轻度肝脾肿大。(3)缓解期:病程的第4周。体温逐渐下降,神经、消化系统症状减轻。由于本期小肠病变仍处于溃疡期,有可能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4)恢复期:病程的第5周。体温正常,神经、消化系统症状消失,肝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