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伤寒论伤寒论简介《伤寒论》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论述辨证论治的经典著作,创立了理法方药比较完备的辩证论治体系,其理论和方药千百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被历代医家奉为杰臬,成为学习中医的必读之书。总论伤寒论简介一、《伤寒论》简介1.作者张仲景,名机,字仲景,别名张长沙。生卒年限:约生于公元148~152年之间卒于公元211~219年之间总论一、《伤寒论》简介张仲景为南郡涅阳(今河南南阳)人,为纪念张仲景对祖国医学的伟大贡献,在其故乡特建造了张仲景祠。张仲景少年开始学医,师从于同郡名医张伯祖,由于学习刻苦,努力实践,很快成为当时的著名医家,名气逐渐超过他的老师。总论2.时代背景东汉末年,由于连年战乱,百姓疲于奔命,粮食发生严重恐慌,在这种忍饥挨饿,横尸暴日,哀鸿遍野的情况下,传染病暴发,并逐渐漫延到张仲景的故乡。总论在这种情况下,张仲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于是发奋学医,“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从而撰成《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总论二、《伤寒论》沿革1.本书原名《伤寒杂病论》(包括杂病即《金匮》部分),约成书于东汉末年(公元200~219年)。2.西晋王叔和搜集整理成册,始名《伤寒论》。3.宋林亿等据开宝时节度使高继冲所献的王叔和撰《伤寒论》十卷加以校正,于治平二年(1065年)印刷出版。总论二、《伤寒论》沿革三、学习《伤寒论》参考书目1.成无已:《注解伤寒论》2.朱肱:《类证活人书》3.庞安时:《伤寒总病论》4.郭壅:《伤寒补亡论》5.方有执:《伤寒论条辨》6.喻昌:《伤寒尚论篇》7.张志聪:《伤寒论集注》总论8.柯琴:《伤寒来苏集》9.尤在泾:《伤寒贯珠集》10.陈修园:《伤寒论注》11.刘渡舟:《伤寒论注释》总论四、《伤寒论》的学术渊源与成就四、《伤寒论》的学术渊源与成就总论(一)学术渊源源于《内经》、《难经》等古典医著,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二)成就1.创立了六经辩证体系。2.确立了“辨证论治”原则。总论3.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4.为祖国医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五、伤寒的涵义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五、伤寒的涵义总论1.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疾病的总称。2.狭义伤寒:是外感风寒之邪,感而即发的疾病。六、《伤寒论》的辨证方法(一)六经、六经病与六经辨证六经: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伤寒论》的辨证方法总论六经病:是以六经为分类依据,对外感疾病进行分析归纳概括出的诊断结果,它既是外感病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也可以看作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证候群。六经辨证: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依据,对外感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脉证进行分析、综合、归纳,然后确定为某一病证的过程,是一种辨证论治的方法和体系。总论(二)六经辨证的方法六经病的主要脉证太阳病:发热,恶寒,头项强痛,自汗或无汗,脉浮缓或浮紧。阳明病:身热心烦,汗出口渴,不恶寒,反恶热,大便秘结,腹部胀满疼痛,脉洪大或沉实有力。总论少阳病: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细。太阴病:腹满时痛,不欲食,呕吐下利,脉弱。少阴病:恶寒蜷卧,吐利肢厥,但欲寐,脉微细。厥阴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有时吐蛔。总论(三)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的关系1.辨阴阳,分疾病的属性三阳病属阳,三阴病属阴。2.分表里,定病变的部位太阳病:属表证。少阳病:属半表半里证。阳明病,三阴病:属里证。总论3.别寒热,论疾病的病情(性)三阳病:热证(太阳病或为寒,或为热证)三阴病:寒证(厥阴为寒热错杂证)4.明虚实,辨邪正的盛衰三阳病,多为实证。三阴病,多为虚证。总论(四)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的关系膀胱为太阳之府,邪入太阳表邪内传,影响膀胱气化功能水气内停小便不利,少腹里急(蓄水证)总论胃与大肠为阳明之府,邪入阳明:胃热炽盛身大热,口大渴,大汗出,脉洪大等。肠燥结实潮热谵语,腹部胀满疼痛,便秘,脉沉实等。胆与三焦为少阳之府,邪入少阳:胆火上炎口苦,咽干,目眩,喜呕。三焦水道不通小便不利,心下悸。总论脾为太阴之脏,邪入太阴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