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新春正月过大年,•吃点喝点解了馋,•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转,•初四烙饼炒鸡蛋。•初五、初六捏面团,•初七、初八炸年糕,•初九、初十白米饭,•十一、十二八宝粥,•十三、十四窜汤丸,•正月十五元霄圆。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叫做小年。俗语说:二十三,糖瓜粘,灶王老爷要上天。在中国神话中,灶王老爷是中国众多居家庇佑神灵中最重要的一位,守护着健康以及家庭幸福。据说,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在中国新年的前7天,灶王老爷会重返天庭,向玉皇大帝报告去年一整年每家每户的活动情况。玉皇大帝会根据灶王老爷的报告奖励或者惩罚这些家庭。人们会向灶王老爷供奉糖瓜,中国人相信灶王老爷在吃了这些甜甜的糖果后会向玉皇大帝说些好话。腊月三十就是除夕了。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除夕晚上的家宴俗称年夜饭,也叫团圆饭。这时家庭成员要尽可能地齐全,许多远在外地的家庭成员也总要在年夜饭之前赶回家中,因此这顿年夜饭又称“团年”。中国人的年夜饭讲究什么1、全家务必聚齐,因故未回者必须留一座位和一套餐具,体现团圆之意。2、饭食丰盛,重视“口彩”,把年糕叫“步步高”、饺子叫“万万顺”,酒水叫“长流水”,鸡蛋叫“大元宝”,鱼叫“年年有余”;这条鱼准看不准吃,名为“看余”,必须留待初一食用。北方无鱼的地区,多是刻条木头鱼替代。3、座次有序,多为祖辈居上。孙辈居中,父辈居下,不分男女老幼,都要饮酒。吃饭时关门闭户,热闹尽兴而止。关于年夜饭的来历其实还流传着不少有趣的传说故事和传说。其中,流传的比较广泛的,是一则关于人们齐心协力共同抵御“年”的故事。相传古时候,有一种头如狮子身如壮牛的凶恶怪兽,到了冬天山中的食物稀少了,便要跑出山来闯进村子,见人伤人,见畜伤畜。因此一到冬天,人人惊恐,村村不安。大伙儿只得搬到远远的地方去逃避“年”的伤害。时间长了,人们发现“年”虽凶猛,却也害怕三样东西:一是鲜红的颜色,二是明亮的火光,三是巨大的声响。于是大家商量,只要家家都具备这三样东西,“年”就一定不敢进村了到了冬天,凶恶的“年”快要出山进村侵扰了,村里的人相互约定,家家户户的门上都挂上用红色涂抹的大木板,门口烧着旺旺的火堆,夜里大家都不睡觉,在家里敲敲打打,到处发出巨大的声响。夜深了,“年”窜到村口,只见处处红色,处处光亮,兼之巨响遍传,十分害怕,赶快掉头躲进山里,从此不再出来危害村民和牲口了。第二天清早,全村的人聚在一起,为驱逐凶兽获得的胜利互相祝贺道喜。这是一个多么不易得来的日后来每到冬天,人们总是忘不了往年防御“年”进村侵袭的日子,家家户户照样挂上红色木板,点着火堆,通宵敲敲打打,第二天便也相互道喜,欢庆平安。就这样代代相传,“过年”的习俗就形成了,为了庆祝过年,过年吃年夜饭的习俗也就流传下来了按照民间的传统习惯,我国各地的年夜饭习俗各不相同:北方人吃饺子,南方人吃米团子、水磨年糕,江浙和闽粤等地初一吃元宵,或炸或煮;福建漳州人初一早上吃生蒜和皮蛋;广东潮州人初一吃当地特有的“腐圆”;回族人正月初一吃面条和炖肉,初二才吃饺子。馄饨新年吃馄饨取其开初之意。传说盘古氏开天劈地,使“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结束了混沌状态,才有了宇宙四方。再则取“馄饨”与“浑囤”的谐音,意思是粮食满囤。古来只有馄饨而无饺子,后来将馄饨做成新月形就成饺子了。在唐代,吃饺子的习惯已经传到我国的边远地区。除夕夜,十二点钟声一敲响,就开始吃饺子,因此时正是子时,取其新旧交替,子时来临之意。饺子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节日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