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静脉血栓观察预防脑外、血管病区2019.6目录概述01治疗方法02观察与护理03预防与指导04概述第一部分定义临表病因危害临床表现定义危害发生原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TV)又称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临床常见病,是指静脉血液在下肢深静脉血管内的凝结19世纪中期德国医生Virchow首次提出了血栓形成的三要素: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高凝状态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一侧肢体的突然肿胀。患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局部感疼痛,行走时加剧。轻者局部仅感沉重,站立时症状加重。该病预后较差,极易形成肺血栓栓塞症,而急性肺血栓栓塞在人类死亡原因中居第3位,因而DTV可危及患者的生命。多见于产后、盆腔术后、外伤、晚期肿瘤、昏迷或长期卧床的患者。起病较急,患肢肿胀发硬、疼痛,活动后加重,常伴有发热、脉速。血栓部位压痛,沿血管可扪及索状物,血栓远侧肢体或全肢体肿胀,皮肤呈青紫色,皮温降低,足背、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或出现静脉性坏疽。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或出现静脉性坏疽。血栓伸延至下腔静脉时,则两下肢、臀部、下腹和外生殖器均明显水肿。后期血栓吸收机化,常遗留静脉机能不全,出现浅静脉曲张、色素沉着、溃疡、肿胀等,称为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静脉血流滞缓发生主要原因血液高凝状态发生相关因素好发部位症状大于80%的DVT发生在下肢静脉尤其是:下肢深静脉(左下肢多见)但是血栓形成早期没有明显症状,所以容易被忽略最严重并发症:肺栓塞(PE)大于90%的PE来源于下肢深静脉血栓栓子脱落造成PE的发生严重威胁生命健康,被称为“沉默杀手”,在尸检中被证实。临床表现取决于肺血管堵塞的程度、发生速度、心肺功能的基础状态。典型l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胸痛、咳嗽咯血、休克、顽固性低氧血症等。迄今为止,PE发病率尚不清楚,在美国估计每年约有750000例PE患者。患者发病后1小时内的死亡率高达11%,经住院规范治疗后死亡率仍然高达8%。PE严重威胁生命健康,占肺部血管病的笫一位。治疗方法第二部分诊断标准非手术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必须依靠客观的检查方法及实验室检查才能确诊。D一二聚体敏感性高达95%,但特异性低,约为70%,目前确诊依赖患肢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D一二聚体检查及静脉超声检查或下肢静脉造影检查。诊断标准1患肢制动,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避免按摩挤压患肢,避免膝关节伸屈运动,避免下床活动及剧烈体位改变活动,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回流。急查血常规、凝血常规明确有无抗凝禁忌证,抗凝治疗。必要时给予氧气吸入及心电监护。非手术治疗2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导管接触溶栓术手术治疗3[诊治]低分子肝素的注射部位1.上臂三角肌下缘作为传统的皮下注射部位,上臂三角肌下缘的注射范围小,皮下脂肪层相对薄,反复注射易形成硬结,影响药物的吸收同时该部位皮下组织菲薄,如以30-40度注射,针头易刺人肌肉层,肌层毛细血管丰富,低分子肝素为抗凝药物,刺破后易形成深部血肿,引起胀痛,机化后形成硬结。皮下出血可以造成患者局部疼痛,较大面积的出血和血肿使患者产生紧张心理,对护士产生不信任感,还影响药物吸收而影响治疗效果。2.腹部皮下注射:腹部皮下脂肪多,毛细血管相对少皮下注射面积大,温度恒定,药物吸收快,同时不受运动的影响,便于操作,特别适宜需卧床休息的患者,故可作为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的首选部位。1.常规皮下注射前需排净注射器内的空气,以免空气进入皮下。由于低分子肝素注射液剂量小(<1ml),按常规方法排气,总会有少量药物残留在注射器中,导致药物剂量不足,若药物不能充分利用,则达不到满意的临床抗凝效果;同时由于排气不当药液往往从针尖处溢出,附于针头表面,在注射中误伤表皮毛细血管,导致皮肤瘀斑形成。因此,在注射前不排气,将空气弹指药液上方,注射结束后空气正好填充于针乳头和针头内,用气体代替药液,将药液全部注入皮下,既保证了注射剂量的准确,又避免了针尖上的药液对局部的刺激,可减少疼痛和局部淤血。2.传统进针法与垂直进针法传统的进针方法为左手绷紧腹部皮肤,右手持注射器,针尖斜面向上与皮肤呈30一40度,快速刺入皮肤。传统进针法斜刺时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