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与环境管理概论第十章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目录•第一节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内涵与意义•第二节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政策工具•第三节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实施方式第一节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内涵与意义一、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提出(一)提出背景为了能够从根本上控制废弃物的增长、促进废弃物资源的回收利用和有效地保护环境,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便被提出。(二)提出与发展EPR最早由瑞典学者托马斯—林赫斯在1990年提出,他认为传统的由消费者和政府承担的废弃物管理责任应该转由产品的生产者承担。1998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EPR框架报告》中较为完整地阐释了EPR的定义,2001年进行了再次修正和完善,定义为:EPR是一项环境政策,在该项政策中,生产者对产品有形责任或者经济责任将被延伸到产品生命周期的消费后阶段。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理论基础(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简称PLC):是指产品从进入市场开始,直到最终退出市场为止所经历的市场生命循环过程。•20世纪70年代,二次能源危机以后,许多制造业开始开发评估产品生命周期能耗的方法,这是产品生命周期思想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领域应用的开端,由此推动了生命周期评价(LCA)理论方法的产生与发展。•LCA为开展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环境管理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和思想基础,为从源头上减少和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是EPR等环境管理制度的重要依据。(二)循环经济理论•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流动过程。它以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循环经济理论是EPR制度的理论基础之一,而EPR制度是落实循环经济理论的具体制度安排,是实现循环经济的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具体手段或重要途径之一。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理论基础(三)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言之,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EPR制度遵循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通过对生产者责任的延伸,使企业负责产品废弃后的回收处理责任,从而达到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经济和环境的持续稳定发展的目的。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理论基础(四)外部性内部化理论•EPR的提出是废弃物管理阶段因市场失灵而引发的对政策手段的依托,通过对产品消费后废弃物循环利用责任的追加,实现废弃物管理阶段环境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与环境问题相关的外部性,主要是生产和消费的外部不经济性,尤其是生产的外部不经济性。•EPR制度的建立将使原来由政府或社会承担部分成本内部化为生产者的成本。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理论基础三、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内涵和内容(一)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内涵•通常认为,EPR制度是一种关注产品系统而非产品使用本身的污染预防政策。•EPR制度的主要目的:是要求生产者关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防治可能产生的污染,重点是承担产品废弃物的回收责任,支付回收、再利用、再循环的费用。•EPR制度的最终目标:是通过这些费用的转移,使生产者在产品的设计阶段就将环保观念引入其中,提倡生态设计、面向回收设计和资源再利用,实现从根本上减少废弃物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可能性。三、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内涵和内容(一)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内涵•EPR制度的内涵界定为:以生产者为主导的责任主体因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依法对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承担责任,重点是承担消费后环节所产生的废弃物的回收、循环利用和最终处理的责任等,以达到最大限度地降低废弃物的产生及对环境的不良影响。(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内容1、生产者责任的范围•生产者的具体责任范围在有无EPR制度下存在差别。不同情形下的责任划分产品的不同阶段生产阶段消费后处置阶段无EPR制度时责任划分生产者的责任政府的责任EPR制度下的责任划分生产者的责任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