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防治要点什么是手足口1、手足口病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是我国法定报告的传染病,春夏季是高发季节。2、病人是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多,经接触和近距离飞沫都可以传播。3、患者多为3岁及以下儿童。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症状,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只有极少数病情严重会死亡,但只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多数可痊愈。4、家长要仔细查看发热儿童手心、足底和臀部的皮疹情况,持续发热且皮疹隐约可见最为危险,发现后应及时去正规医院就诊。5、预防手足口病关键是注意家庭及周围环境卫生,讲究个人卫生,做到“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肠道病毒EV68~71(RNA)COX病毒A组16、4、5、7、9、10(RNA)COX病毒B组2、5、13(RNA)ECHO13(DNA)人类肠道病毒(HEV)属小RNA病毒科包括柯萨奇病毒(C0X)ECHO病毒肠道病毒EV71等能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引起重症手足口病的病毒主要是肠道病毒EV71和CoXA16手足口病首发症状•主要病原体:EV71和CoxA16•多数症状典型,也可为非典型(尤其是婴幼儿)•一些病人可先出现口腔疱疹或溃疡,1-2天后四肢才出现皮疹疱疹性咽峡炎•EV71也可引起疱疹性咽峡炎•部分EV71感染病例仅有口腔病变手足口病的流行概况全年散发.呈季节性流行,流行轨迹在春夏交换季大高峰。传染源•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流行期间,患者为主要传染源;•潜伏期:5—7天;•患者在发病急性期可自咽部、疱疹破溃处病毒溢出;•病后数周,患者仍可自粪便中排出病毒;易感人群•人群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由于不同病原型别感染后抗体缺乏交叉保护力,人群可反复感染发病;•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每隔2~3年可流行一次;传播途径•消化道,呼吸道和人群密切接触等传播途径为主;•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门诊交叉感染和器械消毒不严亦是造成传播的原因之一;潜在的流行原因•卫生条件较差•人口密度较大•病毒潜在变异鉴别诊断(一)其他儿童出疹性疾病(二)其他病毒所致脑炎或脑膜炎(三)脊髓灰质炎(四)肺炎(五)暴发性心肌炎小儿手足口病可防、可控、可治临床救治的关键1.重症病例早期发现;2.把握重症各期临床特点、及时正确应对救治(救治要点);临床分期分为5期第1期为手足口病普通病例第2期至第4期为重症病例第2期为重症重型第3期至第4期为重症危重型第5期为恢复期病例各期临床表现•第1期(手足口出疹期):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斑丘疹、丘疹、小疱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个别病例可无皮疹。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普通病例,绝大多数病例在此期痊愈;•第2期(神经系统受累期):少数EV71感染病例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多发生在病程1-5天内,表现为精神差、嗜睡、头痛、易惊、呕吐、烦躁、肢体抖动、急性肢体无力、颈项强直等脑膜炎、脑炎、脊髓灰质炎样综合征、脑脊髓炎症状体征。脑脊液检查为无菌性脑膜炎改变。脑脊髓CT扫描可无阳性发现,MRI检查可见异常。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重型,大多数病例可痊愈;各期临床表现•第3期(心肺功能衰竭前期):多发生在病程5天内。目前认为可能与脑干炎症后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或交感神经功能亢进有关,亦有认为EV71感染后免疫性损伤是发病机制之一。本期病例表现为心率、呼吸增快,出冷汗、皮肤花纹、四肢发凉,血压升高,血糖升高,外周血白细胞(WBC)升高,心脏射血分数可异常。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危重型。及时发现上述表现并正确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各期临床表现•第4期(心肺功能衰竭期):病情继续发展,出现心肺功能衰竭,可能与脑干脑炎所致神经源性肺水肿、循环功能衰竭有关。多发生在病程5天内,年龄以0-3岁为主。临床表现为心动过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