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布线系统技术交底内容:一、一般规定1.1、电力线缆的信号线缆严禁在同一线管内敷设;二、施工准备2.1、施工前应将各系统的桥架、线管进行综合布置、安排,经深化设计后应绘制智能化系统施工图,并经业主、监理、设计及施工各方共同会审批准后实施。2.2、施工单位应配合工程总包单位和设计单位完成各专业综合管路布排设计(强电/弱电线管、桥架、消防管、水管、风管),减少混乱现象。2.3、材料准备应符合下列规定:整;绝缘导管及配件应完好、表面应有阻燃标记。说明:材料进场验收首先是感观检查,包括尺量、称重、敲击;其次检查质量证明文件,包括质量合格证、检测报告等,质量证明文件要纳入工程技术文档;检验工作应有施工单位和监理工程师参加,并经监理工程师确认,检验结论要有书面记录。三、桥架、管路安装3.1、桥架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文后附桥架及桥架和金属管安装示意图)在桥架外侧,桥架接口应平直、严密,盖板应齐全平整;保护地线和桥架内线缆应留补偿余量。直线段每超过50米设置20mm-30mm的伸缩缝;距离不应小于0.05m,桥架与电力电缆间距不宜小于0.5m;3.2、支吊架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处应无卷边、毛刺;3.3线管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管卡间最大距离敷设方式导管种类导管直径(mm)15-2025-3232-4050-6565以上管卡间最大距离(m)支架或沿墙明敷壁厚>2mm刚性钢导管1.52.02.52.53.5壁厚≤2mm刚性钢导管1.01.52.0--刚性绝缘导管1.01.51.52.02.0管外径的6倍;当暗管外径大于50mm时弯曲半径不应小于该管外径的10倍;小于25mm,并列敷设的线管间距不应小于25mm;管上口宜高出楼面10mm~30mm,套管下口应与楼面平齐;入落地式箱、柜时,宜高出箱、柜内底面50mm;道上;接线,跨接线截面积不应小于4mm2;;得加热弯曲;应少于2个;设于硬质路面下时,应加钢套管,人、手孔井应有排水措施;‰,;3.4线盒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接,且应锁紧,内壁应光洁便于穿线;2,当长度超过30m时,应增设固定用拉线盒;说明:采用超五类线时,没有问题,现普遍采用超6类、7类线缆,兼做过线盒时网络模块将无法安装,弯曲半径也严重不足;四、线缆敷设、机柜/机架/配线架的安装、信息插座和光缆终接4.1线缆两端应有防水、耐摩擦的永久性标签,标签书写应清晰准确,推荐使用标签打印设备制作的标签;4.2管内线缆间不应拧绞,不得有接头;接头应放在接线盒内,便于日后维修;电缆最小允许弯曲半径序号电缆种类最小允许弯曲半径1无铅包钢铠护套的橡皮绝缘电力电缆10D4.4线管出线口与设备接线端子之间,应采用金属软管连接,金属软管长度不宜超过2m,不得将线裸露;4.5桥架内线缆应排列整齐,不得拧绞;在线缆进出桥架部位、转弯处应绑扎固定;垂直桥架内线缆绑扎固定点间隔不宜大于1.5m。4.6线缆穿越建筑物变形缝时应留置相适应的补偿余量。4.7线缆布放应自然平直,不应受外力挤压和损伤;4.8线缆布放宜留不小于0.15㎜余量;4.9从配线架引向工作区各信息端口4对对绞电缆的长度不应大于90m;4.10线缆敷设拉力及其它保护措施应符合产品厂家的施工要求;4.11线缆弯曲半径宜符合下列规定:4.11.1非屏蔽4对对绞电缆弯曲半径不宜小于电缆外径4倍;4.11.2屏蔽4对对绞电缆弯曲半径不宜小于电缆外径8倍;4.11.3主干对绞电缆弯曲半径不宜小于电缆外径10倍;4.11.4光缆弯曲半径不宜小于光缆外径10倍。4.12线缆间净距应符合国家标准《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GB50312-2007第5.1.1条的规定。4.13室内光缆桥架内敷设时宜在绑扎固定处加装垫套。4.14线缆敷设施工时,现场应安装稳固的临时线号标签,线缆上配线架、打模块前应安装永久线号标签。4.15线缆经过桥架、管线拐弯处,应保证线缆紧贴底部,且不应悬空、不受牵引力。在桥架的拐弯处应采取绑扎或其他形式固定。4.16距信息点最近的一个过线盒穿线时应宜留有不小于0.15mm的余量。2有钢铠护套的橡皮绝缘电力电缆20D3聚氯乙烯绝缘电力电缆10D4交联聚氯乙烯绝缘电力电缆15D5多芯控制电缆10D注:D为电缆外径。4.17信息插座安装标高应符合设计要求,其插座与电源插座安装的水平距离应符合国家标准《综合布线系统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