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运动治疗刘鑫糖尿病运动疗法的历史•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糖尿病运动疗法的国家(公元610年)•Joslin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三驾马车”的治疗方案:饮食疗法、运动疗法和胰岛素疗法•IDF在WDD上强调“五驾马车”的观念(1995年),即糖尿病教育,运动治疗,饮食治疗,药物治疗和糖尿病监测糖尿病运动疗法-目的1.对于心血管的作用:-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轻中度高血压-改善心肺功能,促进全身代谢2.减轻体重(特别是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减轻胰岛素抵抗改善脂代谢3.改善患者健康状况,提高生活质量维持正常成人的体力和工作能力,保证儿童和青少年患者的正常生长发育糖尿病运动疗法-基本作用原理运动的即时反应•肌糖原、肝糖原异生增加•促使脂肪分解,FFA升高•胰高血糖素、儿茶酚胺、生长激素、皮质醇增加,使血糖升高•促使胰岛素和肌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增加葡萄糖的转运•增加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糖尿病运动疗法-基本作用原理运动的慢性反应长期锻炼可以增加各种酶活性,改善肌细胞的氧化代谢能力-己糖激酶活性增加35%-琥珀酸脱氢酶活性增加75%-糖原合成酶活性增加-肌糖原贮存能力增加从而改善糖耐量。对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还可以减轻体重糖尿病运动疗法-基本作用原理运动锻炼对脂代谢的作用运动可降低CH,机制:-提高卵磷脂-胆固醇转酰基酶的活性,促使胆固醇转化为胆固醇酯-胆固醇酯容易和载脂蛋白结合而被转运,加速清除和排泄,减少胆固醇在动脉内膜的沉积长期规律运动,可使HDL增加,LDL减少糖尿病运动疗法-基本作用原理运动对胰岛素抵抗的作用1、增加肌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的数量,提高胰岛素与受体的结合力2、通过增加GLUT-4基因转录的过程,增加肌细胞GLUT-4含量3、提高肌细胞内糖原合成酶和氧化代谢酶的活性,使肌糖原的贮存能力和氧化代谢能力增强运动治疗的适应症•病情控制稳定的2型糖尿病•体重超重的2型糖尿病-最佳适应症•稳定期的1型糖尿病•稳定期的妊娠糖尿病运动治疗的禁忌症•合并各种急性感染•伴有心功能不全、心率失常、并且活动后加重•严重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严重的眼底病变•新近发生的血栓•有明显酮症或酮症酸中毒•血糖控制不佳运动类型-有氧运动•定义:需消耗氧的运动,多为大肌肉群运动•效果:增加葡萄糖利用,动员脂肪,改善心肺功能•常见的运动形式有:步行、慢跑、游泳、爬楼梯、骑自行车、打球、跳舞、打太极拳等运动类型-无氧运动•定义:主要靠肌肉爆发力完成,不消耗氧或耗氧很少的运动•效果:增加特定肌肉群的力量和容积,但携O2不足,乳酸生成增加,气促,肌肉酸痛•常见的运动类型:举重或一百米赛跑、跳高、跳远•此种运动对糖尿病的代谢异常无明显益处运动类型-重点介绍:步行•简便易行、有效•不受时间、地点限制•运动强度较小,比较安全•特别适合年龄较大、身体较弱的患者快速步行-90-100m/min中速步行-70-90m/min慢速步行-40-70m/min,能量消耗2-2.7kcal/min•建议从慢速步行开始,逐渐增加步行速度•时间可从10分钟逐渐延长至30分钟•距离可自500米延长至1000-1500米•中间可穿插一些爬坡或登台阶等运动类型-重点介绍:慢跑优点:•较为轻松、跑步中不至于出现明显气促•属中等强度,适合于较年轻、身体条件较好、有一定锻炼基础的糖尿病患者•运动效果明显,运动量容易控制•不受时间、地点或器械限制缺点:•下肢关节受力较大,易引起膝关节和踝关节疼痛方式:间歇跑:慢跑和步行交替进行的过渡性练习常规慢跑:速度一般为100米/30-40秒运动强度•强度决定效果,只有当运动强度达到50%最大摄氧量时才能改善代谢和心血管功能。•强度过低只起安慰作用,但可改善主观感觉•强度过大,无氧代谢比重增加,治疗作用降低,且可引起心血管负荷过度或运动系统损伤,应予避免•能获得较好运动效果,又确保安全的心率称为靶心率,即运动试验中最高心率的70-80%作为靶心率,一般人,最高心率=220-年龄最轻度运动散步做家务持续30分钟,消耗90千卡热量轻度运动太极拳体操持续20分钟,消耗90千卡热量中等强度运动骑车上楼梯持续运动10分钟,消耗90千卡热量重强度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