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眼红尘 ——明清以来的中国城市文化传统(一) “城市,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各种礼俗和传统构成的整体,是这些礼俗中所包含并随传统而流传的那些统一思想和感情所构成的整体。” ——帕克《城市社会学》 以往明清史的研究总是集中在明清之际思想界的变迁、哲学转向及政治斗争等宏观问题上,而李孝悌先生的《中国的城市生活》一书在新文化史的背景下,将焦点集中在曾经被忽略的城市面相上,将笔触延伸至城市中的文人士大夫、普通民众、商贩和浮纨子弟等人群,详绘城市生活变迁中的细微之物,以期与更宽广的社会历史脉络相联系。 本文以《中国的城市生活》为中心,并结合《恋恋红尘》、《纵乐的困惑》、《品味奢华》和《清初扬州文化》等明清史的著作,纵观明清以来的中国城市文化传统,整理出以下文化脉络:一,逸乐:另类的价值观;二,闲雅:一种生活美学;四,感情:迷情和欲望的境地,四,宗教:奇幻的想象;五,传统与现代:文化拼凑的城市图景。由于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文化呈现出勃勃生机,城市风向发生微妙的转变,形成了明清特有的多元、迷醉、暧昧的城市文化传统,穿透严肃森然的冰冷躯壳,在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更具血脉精髓和声音色彩的城市生活。 一 逸乐:作为新的价值观 精英思想史的研究,让我们看到的往往是扁平型的人物,忽略了历史上各阶层人群的复杂丰润的多维面貌。此书文化史与生活史的研究,填补了这一空白,李孝悌先生主持的“明清的社会与生活”这一课题的研究,呈现了更为立体多维的士与庶、雅与俗、官与商的文化。 纵观明清城市民俗风情和士林文化,“逸乐”二字最能概括当时的生活气息。官方正统意识形态和儒家价值体系是社会主流思想,但价值观念并非一元独尊,明清城市还存在诸多异质文化,在科举和致仕之途外,文人士大夫、学人士子乃至普通民众都极力拓展人生的场域,在追寻逸乐的生活中,将生命和性情发挥得淋漓尽致,个体生命通过逸乐营造自我表现空间,借以安身立命,寻求生命的意义。穿梭的车水马龙中,年轻浪子流连于城市交游,乐此不疲,浸染于尚侠之风;精致的私家园林中,名流儒生近乎招摇,陶醉于歌舞笙箫、声色犬马;暗香浮动的秦淮河畔,名士佳人沉迷于风花雪月,享受迷离的情欲生活。 明清商业城市为尚侠文化提供了沃土,士人挣脱科举考试对本性的制约,在内圣外王、感时忧国、经世济民的宏大价值观之外,发展了一套全新的生活理想。他们“束发纵游吴阊为市里侠”,畅酒和歌,过着有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