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南稻区“白茬田”发生原因及改良对策摘要阐述了豫南地区“白茬田”的现状,分析了造成“白茬田”的原因,并结合实际问题提出了合理可行的建议,以期对提高农民收入提供指导。关键词白茬田;现状;发生原因;对策;豫南稻区abstractthestatusofvocantlandwasdescribedandthecausesofvacantlandinsouthernofhenanwereanalyzed.finallytheproblemwassolvedbyproposingfeasiblesuggestionsinordertogiveguidingforimprovingtheincomeoffarmers.keywordsvacantland;status;cause;countermeasure;southernriceareaofhenanprovince豫南稻区位于我国北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光热水资源丰富,水稻种植面积占全省的85%以上,是河南水稻的主产区,主要实行“稻—麦”、“稻—油”、“稻—肥”等多种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度。该区除是水稻的适宜种植区外还是我国弱筋小麦的理想生态区,油菜在此种植,可使其生育期延长,提高产量[1]。近年来,豫南稻区在水稻收获后不再种植下茬作物,耕地闲置数月,形成冬季白茬田现象。在世界粮食问题突出的情况下,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笔者深入基层,对“白茬田”问题进行了调查,并对其原因做了深入分析,现报告如下。1“白茬田”现状豫南稻区冬季“白茬田”主要分布在信阳特别是淮河以南的各县。信阳地区水稻面积约66.7万hm2,冬季久水田面积约4万hm2(占6%),为翌年留“秧底田”而需冬季闲置的“白茬田”约0.67万hm2,余下的62.03万hm2为冬季可种麦、油或绿肥(紫云英)田块。目前,实际种植约53.3万hm2,余下8.7万hm2为“白茬田”。虽然近几年国家为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发放了种粮补贴和良种补贴等,但对XX市的“白茬”现象并无太大改观。如果能采取有效措施在8.7万hm2“白茬田”上种上小麦,按当前水平(3.75t/hm2)也能得到32.5万t粮食,这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第1页共4页大的现实意义。2“白茬田”发生原因2.1种植效益低下通过对罗山、光三地的小麦、油菜、紫云英成本效益进行分析,结果显著,在当前生产条件、技术水平、市场行情下,种麦、油菜或紫云英都无利可图。如果采取“白茬田”,冬季闲置,翌年可以早育秧、早插秧,由于播期提前,生长期延长,春秧一般比麦茬秧多收375~750kg/hm2稻谷,足以弥补种小麦带来的收益。2.2农业比较效益降低在不计成本的情况下,种植油菜效益最好,收入为3000元/hm2,按照城市临时工50元/d工资计,相当于4d的收入。目前,XX市农村一般家庭有地0.33~0.67hm2,即使全部种上,第2年的夏收收入不过1000元左右,而目前农民务工收入通常为40~100元/d。种一季冬茬只相当于打10~30d的工。与务工或经商比较,务农效益差大,特别是种冬茬作物收益太少,比较利益相差悬殊。2.3农村劳动力转移随着农民工就业环境的改善,大量农村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种田“副业化”、“口粮化”日趋明显。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后,留下务农的只有老人、妇女和儿童,农业劳动力呈现结构性紧缺。由于土地长期承包到户,田块“小”而“散”,农业机械化水平低,轻便化栽培技术尚未普及,农民种麦、油等仅为维持基本生活,主要家庭收入已逐渐依靠其他来源。农业工作季节性强,劳动强度大,在种植收获期间,靠农民工“千里返乡”种田已不现实。即使有部分农民外出务工兼顾家里的田地,也只是对种植收益相对较高的水稻[2]。2.4基层行政组织对农民种植影响力减弱现阶段,农民种与不种,种什么与不种什么,有完全的自主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基层干部或组织对农民的影响力,只能依靠经济手段并辅以行政手段。2.5自然条件限制多一是信阳地区的地理位置不利于小麦生长;二是麦、油前茬第2页共4页为水稻,土壤黏重,适耕期短,不利于人工或机械化操作;三是小麦生育期偏短。与XX市相比,XX市小麦的适播期在10月25日前后,郑州在10月1日左右,晚近25d;XX市小麦收获一般在6月5日前后(如果遇干热风,收获期可提前到5月30日以前),郑州在6月10日,早5d。小麦的产量与生育期长短呈正相关,这也是提升信阳小麦产量与品质的关键限制因素之一。2.6耕作技术落后小麦单产提高到4.5t/hm2以后,是否早播就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