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实验室布局及仪器设备2GB4789.1-2016总则:2.1环境与设施2.1.1实验室环境不应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2.1.2实验区域应与办公区域明显分开。2.1.3实验室工作区域面积和总体布局应能满足从事检测工作需求,实验室布局应采用单方向工作流程,避免交叉污染。2.1.4实验室内温度、湿度、照度、噪声和洁净度等应符合工作要求。2.1.5食品样品检验应在洁净区域进行,洁净区域的应有明显标示。2.1.6病原微生物分离鉴定工作应在二级或以上生物安全实验室进行。3一般分为下列区域:接样室、样品保存室、培养基配制室、洁净室、生化室、培养室、仪器室和洗刷消毒室,此外还有办公室。微生物实验室的分区45实验室核心工作间的照度不低于350lx,其他区域照度不低于200lx,宜采取吸顶式防水洁净照明灯。实验室的温度宜控制18~26℃℃范围内。实验室的相对湿度宜控制30%~70%范围内。在安全柜开启情况下,核心工作间的噪声应不大于68dB(A)。------GB19489-2008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6病原微生物分类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第一类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天花病毒)第二类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甲、乙型肝炎病毒)第三类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沙门氏菌)第四类指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7微生物实验室分级根据对所操作生物因子采取的防护措施,将实验室安全防护水平(bio-safetylevel,BSL)分为1~4级,BSL-1防护水平最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一类····························四级二类····························三级三类(食品致病菌)···············二级四类····························一级···········二级生物安全柜···········三级8级别静态洁净度级别最小换气次数(次/h)与室外大气压的压差值(Pa)与相邻区域压差值(Pa)温度℃相对湿度%噪声dB(A)最低照度lx一级_可开窗__18~28≤70≤60200二级_可开窗__18~2730~70≤60300三级7或812或15≥30≥1018~2530~70≤60300四级7或812或15≥60≥2518~2530~70≤60300微生物实验室主要技术指标-----------GB50346-2011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9BSL-210洁净室应具有空气除菌过滤的单向流空气装置,操作区洁净度100级或放置同等级别的超净工作台室内温度控18~26℃,相对湿度45%~65%缓冲间及操作室内均应设置能达到空气消毒效果的紫外灯或其他适宜的消毒装置,空气洁净级别不同的相邻房间之间的静压差应大于5Pa,洁净室(区)与室外大气的静压差大于10Pa。无菌室内的照明灯应嵌装在天花板内,室内光照应分布均匀,光照度不低于300lx。------《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11洁净室分级-----------GB50346-2011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洁净度级别尘粒最大允许数/立方米≥0.5μm尘粒数≥5μm尘粒数微生物最大允许数浮游菌/立方米沉降菌/皿100级3,50005110,000级350,0002,0001003100,000级3,500,00020,00050010300,000级10,500,00060,00010001512无菌室的管理无菌室在使用前和使用后应进行有效的消毒。无菌室的消毒效果应至少每两周验证一次。应制定清洁、消毒、灭菌、使用和应急处理程序。应建立环境监测结果,并归档保存。不符合规定时应立即停止使用。13微生物实验室的消毒处理方法1紫外线消毒在室温20~25℃℃时,220V30W波长253.7nm紫外线辐射强度应≥70μW/cm2,低于此值时应更换。适当数量的紫外灯,确保平均每立方米应不少于1.5W。紫外线消毒时,无菌室内应保持清洁干燥。在无人条件下,可采取紫外线消毒,作用时间应≥30min,室内温度<20℃或>40℃、相对湿度>60%时,应适当延长照射时间。用紫外线消毒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