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韦伯及其理解社会学•马克思·韦伯•(1864-1920)•理解社会学将个人及其社会行动视为基本的单位,如果可以做一次比喻的话,也可以说是有意义的行动的最高限度和惟一载体……对社会学而言,一般说来,诸如“国家”、“社团”和“封建主义”等概念指代的是人类互动的某些领域。因此,社会学的任务就是将这些概念一律简化为“可理解的行动”,即,无一例外地简化为参与者个人的行动。•思考题:•韦伯和迪尔凯姆社会学理论的差异?讲授提纲•一、生平与著作•二、反实证主义的方法论•三、社会行动与社会结构•四、理性化与现代性•五、政治社会学:统治类型和科层制•六、宗教社会学•1、韦伯社会学的“理解”•2、因果关系•3、价值中立、价值涉入与价值关联•4、理想类型•5、社会唯名论和个人主义•6、迪尔凯姆和韦伯的社会学方法•论之比较•1、社会行动的界定•2、社会行动的类型•3、社会行动与社会结构•1、形式理性和实质理性•2、理性化•1、权力与统治•2、权威与统治类型•3、科层制•1、韦伯宗教社会学概述•2、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第一节、生平及著作18644月21日,韦伯出生于德国埃尔富特市的中产阶级家庭。1869全家迁到柏林,父亲仕途顺畅。1882考入海德堡大学法学院。1883服兵役,受姨父家影响,开始对宗教发生了兴趣,也与父亲的价值观出现了隔阂。1884兵役期满,回到柏林,转入柏林大学继续学校法律;一年后又转入哥廷根大学。1889韦伯以《中世纪贸易商社史》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1891-1897第一阶段学术生涯的辉煌时期。1903合编《社会科学和社会政治文库》杂志,开始第二阶段学术创造,同时也开始转入社会学研究.1904发表《社会科学和社会政策中的客观性》和《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第一部分。应邀去美国访问。1905《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第二部分发表。1907获得一笔客观的遗产,退出教育界潜心学术研究。1908-1909韦伯对工业社会心理学产生了兴趣,并对德国的工业活动以及工人的心理进行了一些经验研究。1910-1914开始撰写《经济、诸社会领域及权力》。1914-1915参军,负责筹建军事医院。1916韦伯的《印度教和佛教》几章出版。1917《古犹太教》的几章出版。1918在慕尼黑大学作了两次著名的讲演:《作为职业的学术》和《作为职业的政治》。发表《论社会学和经济学中的价值哲学的中立性的意义》。19206月14日,韦伯因肺炎突发去世。死后他的妻子玛丽安妮·韦伯和学生们整理出版:《经济与社会》、《音乐的理性和社会基础》、《政治论文集》、《科学论文集》、《一般经济史》、《社会学和社会政策论文集》、《国家社会学》等。第二节、反实证主义的方法论•1、社会学研究的目的是理解人的行为,而不是对该行为作价值判断;•2、社会科学的研究与行为者的目的、意义和价值观密切相关;•3、理想类型是社会学分析的最佳手段,通过建立理想类型我们就能够实现特殊性和一般性的统一。一、韦伯社会学的“理解”(understanding/verstehen)•1、德国历史主义(狄尔泰)的理解和解释•解释——因果关系——自然科学——逻辑层面•理解——行动意义——人文科学——心理层面•2、韦伯的“理解”•(1)观察性理解•(2)解释性理解•3、小结•理解和解释不是相对的,而是相互关联的,理解是解释的前提,理解是能被解释的。移情明晰的理性的再体验合理明晰的二、因果关系(causality)•1、社会学只能通过对因果关系的探讨找到每个历史时期的基本倾向,而不能把握全部的细节。•2、只存在部分与部分的关系,或者某个原因对某个结果产生影响的可能性和概论性而已。三、价值中立、价值涉入与价值关联•1、事实领域、价值领域•事实判断、价值判断•2、韦伯的价值关联四、理想类型(ideatype)•1、含义•2、种类•①由历史的特殊性确定的理想类型•②由社会现实的抽象因素组成的理想类型•③对某种具体特定类型的理想化建构五、社会唯名论和个人主义•社会学是“旨在对社会行动作出的解释性理解以获得对这以行动的原因、进程和结果的解释的科学”。•——马克思·韦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理想类型是通过单方面地突出一个或更多的观点,通过综合许多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