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与围手术期低体温体温生理•体温调节是机体适应性反应的一部分,通过对产热、散热和热分布3个方面的调节,使体温维持在很窄的范围内。•核心室核心室:产生体热的主要部位,包括躯干和头,约占总体重的50%~60%,特点是灌注良好,代谢活跃,各部分温度相对一致,体热总量变化时,核心室各部能很快达到平衡。•外周室外周室:主要是指四肢,各部分温度不一致、不恒定,易受环境影响。皮肤可归于外周室,同时也是最主要的散热器官。•正常情况下,外周室的温度通常比核心室低2~4℃,这个差值称为“核心-外周温度梯度”,大小主要取决于指趾动静脉分流血管舒缩状态和环境温度。•体温调节系统:感受器、控制系统、效应器。•温度感受器分布于全身许多部位,以皮肤和下丘脑最多。皮肤的冷感受器多于热感受器,故机体对外周温度的感觉主要是冷觉。中枢温度感受器主要位于视前区-下丘脑前部,它是“体温调定点”,其范围为37±0.4℃℃。下丘脑后部是主要的体温调节中枢。机体对核心温度的感知能力虽不如体表温度,却在体温调节中起主导作用(皮温仅占5%~20%)。•控制系统即指行为性和自主性体温调节,行为性:是指机体在不同环境中有意识地采取的保温或降温措施,占主要部分,且起效早于后者。自主性:包括体温调节性血管舒缩、非寒颤产热、寒颤和出汗等反应。不同的反应都有3个共同的特性:阈值、最大反应强度和增益。•“阈值阈值”是指能触发某一体温调节反应的核心温度,机体是以“全或无”的方式调控体温的,只有达到阈值,才能激活相应的调节机制。不同的体温调节反应有不同的阈值,如血管收缩反应的阈值温度最高(33~35℃℃),故最早出现,而寒颤的阈值比血管收缩的阈值低1℃,它是在血管收缩等反应无效时才被激活的。•“最大反应强度最大反应强度”是指即便核心温度进一步偏离也不再增强的最大的反应强度。•“增益增益”反映的是核心温度达到并偏离阈值后体温调节反应强度进一步变化的程度。•经典的体温调节过程经典的体温调节过程:温度感受器感受冷热信号并传入体温调节中枢,与冷热阈值比较,达到阈值就可触发相应的调节机制。体温的特点•体核温度相对稳定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条件之一。•体表温度不稳定,各部位差异大。•体表温度〈体核温度。•明显温度梯度在环境温度为23℃时,人体表层最外层的皮肤温,如足皮肤温为27℃,手皮肤温为30℃,躯干为32℃,额部为33-34℃。体温的监测指标•体表温度:足背或指尖温度•核心温度:鼓膜,食道,鼻咽,腋温等•臂-指温度差:前臂温度-指尖温度<0℃为外周血管舒张≥0℃为开始收缩≥4℃为显著收缩≥围手术期的体温变化体温轻度减低是围手术期常见的热紊乱现象之一,通常体温降低2-32-3℃,即中心体温在34-36℃34-36℃。一般认为是麻醉对体温调节系统的抑制是和病人暴露在相对寒冷的手术室环境是导致围术期低体温的最主要原因。WHY围手术期会有低温现象?•麻醉气体温度低麻醉气体温度低•半开放呼吸回路半开放呼吸回路-机械通气时,给病人应用干燥,凉的气体通气,约有10%的代谢热量经呼吸丢失。•静脉输液温度低-直接降低中心体温-成人静脉输注1L环境温度下的液体,或1单位4℃的血液,平均体温约降低0.25℃左右。•灌洗液温度低•体腔开放蒸发℃WHY围手术期会有低温现象?•室温低室温低-室温在20~21℃,102例病人术中低温的发生率约为79.4%-室温在24~25℃,137例病人术中低温的发生率约为55.4%•手术床温度低手术床温度低•皮肤消毒使热量蒸发皮肤消毒使热量蒸发WHY围手术期会有低温现象?麻醉及麻醉用药的影响麻醉及麻醉用药的影响-全身麻醉药损害正常体温调节体温调节阈值间范围从0.2℃增加至4℃体温调节反应损害-椎管内麻醉影响热的再分布-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体外循环全麻与低体温•全麻早期血管收缩反应被抑制核心室向外周室再分布失热大于产热核心温度降低核心温度=外周温度失热=产热麻醉药物与低体温•所有吸入麻醉药、静脉麻醉药、阿片类都可引起阈值间范围增宽。挥发性麻醉药增高出汗阈值,降低血管收缩阈值,但对出汗和血管舒张反应的增益和最大反应强度则无影响,异氟醚、七氟醚等呈剂量相关性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