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文学的本质教学目的:1、了解历史上的文学观。2、把握文学的审美特性。教学重点:理解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把握文学的审美特性。一、文学的范围狭义文学与广义文学文学与非文学教材界定的文学:1、诗歌2、散文3、小说4、剧本二、历史上主要的文学观1、模仿论2、表现论3、再现论4、诗言志5、反映论1、模仿论文学活动是一种意识反映行为立论观点:文艺起源于人对宇宙或者世界的模仿代表人物: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奥尔巴赫《周易》、司马迁、刘勰、荆浩、叶燮、白居易、梁启超中西模仿论传统艺术模仿论之西方传统柏拉图宇宙间的三类事物理式感觉世界中的各种事物镜子、艺术等艺术与理念世界隔了三层,是“影子的影子”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公元前347艺术模仿论之西方传统亚里士多德艺术模仿的世界可以达到真理“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了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亚里士多德:《诗学》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周易》“观物取象”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周易•系辞下》艺术模仿论之中国传统荆浩五代大画家荆浩说:“画者,画也,度物象而取其真。”叶燮《原诗》中说:“文章者,所以表天地万物之情状也。”艺术模仿论之中国传统2、表现论“艺术是自我表现”,根源在于人有表现的欲望和本能。作者通过创作表达感受并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代表人物:克罗齐、弗洛伊德、苏珊朗格、杜夫海纳浪漫主义“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华兹华斯华兹华斯3.再现论主要观点:文学是生活的再现,根源在于“美在生活”。代表人物: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4、诗言志《尚书·尧典》中的“诗言志”《毛诗序》中的“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荀子·乐论》中的“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荀子思考?表现论与“诗言志”是否有相同之处?5、反映论哲学基础:历史唯物主义主要观点: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代表人物:马克思思考:哲学反映论与文学反映论的异同?哲学反映论与文学反映论的异同?相同点: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区别:哲学认识生活通过思想因素文学认识社会生活通过:思想因素、情感因素、理想因素。辨析:文以载道二、文学是表达生活的审美世界1、文学产生于人类的“不满足”与能动性本质。2、文学成为人类表达生活感受的工具与世界。3、文学是一项审美活动。思考:人类创作文学作品的目的?P13文学是“第二自然”?P13文学的三大内在特性:思想性→知情感性→情理想性→意审美是文学与其它意识形态的本质区别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P17)社会结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其它意识形态哲学宗教伦理道德文学艺术三、文学与生活的关系1、文学来源于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2、文学高于生活,是一种美的创造。文学高于生活的表现P21文学的本质文学是审美的意识形态。思考:艺术美与艺术丑是否一样具备审美性特征?课后练习三:辨析与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