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氧操作深学习目标掌握常用吸氧法,记忆相应数据掌握吸氧操作关键流程,规范实施吸氧操作掌握缺氧程度的判断、吸氧后观察记录要点掌握吸氧常见并发症的临床表现、预防、处理深概述定义纠正各种原因造成的缺氧状态,提高动脉血氧分压和动脉血氧饱和度,促进组织的新陈代谢,维持机体生命活动。吸氧适应症1.呼吸系统:肺源性心脏病、哮喘、重症肺炎、肺水肿、气胸2.心血管系统: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等。3.中枢神经系统:颅脑外伤、各种原因引起的昏迷等4.其他:严重的贫血、出血性休克、一氧化碳中毒、麻醉药物及氰化物中毒、大手术后、产程过长或胎心音异常等。深缺氧程度的判断缺氧程度的判断程度呼吸困难发绀神智血气分析sao2%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PaO2)(KPa)(PaCO2)(KPa)轻度不明显轻度清楚80~6055~7080~90中度明显明显正常或烦躁不安60~4070~9060~80重度严重显著昏迷或半昏迷<40>90<60三凹征明显正常值:血氧分压(PaO2):95~100mmHg(12.6~13.3kPa)二氧化碳分压(PaCO2):35~45mmHg(4.7~6.0kPa),平均值40mmHg(5.33kPa)*当病人PaO2低于6.6KPa时,应给予吸氧。(kpa×7.5=mmhg)(参考:第七版诊断学)二氧化碳分压一般只作为判断1、2型呼衰的区别,不作为缺氧程度的标准,缺氧程度看氧分压及氧饱和度深常用吸氧种类鼻塞给氧鼻导管给氧面罩给氧头罩给氧深用氧方法、氧流量及氧浓度的换算鼻导管给氧法此法节省氧气,但长时间高流量吸氧刺激鼻腔粘膜,会导致患者感觉不适。氧流量调节类型用氧量缺氧伴有严重二氧化碳滞留者1~2L/min无二氧化碳滞留者2~4L/min心脏病、肺水肿患者4~6L/min一般成人2~4L/min严重者4~6L/min小儿1~2L/min氧流量浓度换算吸氧浓度=21+4×氧流量(L/min)深用氧方法、氧流量及氧浓度的换算鼻塞给氧法此法刺激性小,患者较为舒适,且两侧鼻孔可交替使用,适用于需较长时间给氧者,如心肌梗死、休克等。氧流量调节同鼻导管给氧法氧流量浓度换算同鼻导管给氧法深用氧方法、氧流量及氧浓度的换算面罩给氧法开放式密闭式将面罩置于距患者口鼻1~3厘米处,适于小儿,可无任何不适感。将面罩紧密罩于口鼻部并用松紧带固定,氧气自下端输入,呼出的气体从面罩两侧孔排出。本法适用于无二氧化碳潴留的患者。调节流量:一般6L/分钟,严重缺氧者7~8L/分钟氧流量(L/min)5~66~77~8678910吸氧浓度(%)4050606070809099深用氧方法、氧流量及氧浓度的换算头罩给氧法此法简便无刺激,能根据病情调节氧浓度,长时间吸氧也不会发生氧中毒适用于患儿吸氧。氧流量浓度换算氧气头罩给氧10~20ml/min,氧浓度可提升60~70%深吸氧关键流程核对:床号、姓名、医嘱评估1.患者病情、意识状态、呼吸缺氧程度2.口鼻及呼吸道有无畸形及损伤3.过敏史(胶布、塑胶制品)4.沟通理解及合作能力告知深吸氧的关键流程深吸氧后观察记录要点1、患者主诉2、观察呼吸,口唇及四肢甲床的颜色3、观察患者有无氧中毒现象、无效吸氧、气道粘膜干燥、晶体后纤维增生等并发症出现。深吸氧法常见危险点与关键点1、无效吸氧2、氧中毒3、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4、气道黏膜干燥5、肺组织损伤6、鼻衄6、7、腹胀8、过敏反应9、二氧化碳麻醉10、烧伤11、感染吸氧法常见并发症深吸氧法常见危险点与关键点1无效吸氧原因氧气管不通畅、氧气装置连接不紧密、吸氧流量未达到要求,气切患者采用鼻导管吸氧,氧气从套管溢出、气道分泌物过多,而未及时吸出。临床表现病人自感空气不足、呼吸费力、胸闷、烦躁、不能平卧预防及处理1.吸氧前检查吸氧管的通畅性2.检查氧气装置、供氧压力、管道连接是否漏气3.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在吸氧过程中随时检查氧管是否通畅4.遵医嘱或根据病人病情调节氧流量5.对气管切开病人,采用气管套管供给氧气6.及时清理分泌物,保持气道通畅。7.一旦出现无效呼吸,立即查找原因,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深吸氧法常见危险点与关键点2氧中毒原因吸氧持续时间超过24h、氧浓度高于60%临床表现恶心、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干咳、胸痛、进行性呼吸困难预防及处理1.严格控制吸氧浓度,根据氧疗情况。及时调整氧流量、浓度及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