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组香港女性文学专题观点阐述:温兴荣、许杰、林小梅、阮李平PPT制作:杨月桂资料收集:叶秋岑、吴浅悦、向韵竹、董雯晨、张雅婷Contents目录香港女性文学的独特之处40—60年代,香港女性文学的起步70—90年代,香港女性文学的繁荣总结:太平山下的紫荆花PartOne香港女性文学的独特之处01香港是一座国际商贸和金融大都市,也是一个最有政治的中心。虽然香港遭受了百年的殖民统治,但就文学而言,它却有了难得的相对自由和生机。由于香港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英国的殖民统治留下西方叙事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和“五四”新文化在那里有深厚的积淀和传承,形成了独特的香港意识。香港文学的起始早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但其个性的萌芽又不会早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就香港女性文学而言,便是肇始于20世纪20年代,尤其30年代以来,新文学大师们的南下,构成了对香港文学的直接和具体的影响,并为它的思想和创作形态的多元状态打下基础。使得香港文学既有中国“传统”的直接传承,又有“现代”的自然接受,既有严肃,又有通俗,文学上的会通多元、共存共荣一直延续至今。香港文学是一种自由、和谐的并相互浸透交融的多元文学,而这种特征,也非常鲜明地表现在20世纪的香港女性文学之中。1-1历史背景1-2香港女性文学的独特之处•“怀旧”之风与与港人本土文化意识•资本主义下金钱对女性的压迫•“故事新编”下的女性现代意识•言情小说中的女性都市生存体验PartTwo40—60年代,香港女性文学的起步022-1张爱玲——雁过留影张爱玲本名张煐,于1920年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的一幢建于清末的仿西式豪宅中。1939年,张爱玲就读于香港大学,1942年香港沦陷,未毕业即回上海,翌年在周瘦鹃主编的《紫罗兰》上发表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在发表《倾城之恋》等小说成名后,于1952年移居香港,为《今日世界》撰稿,连载长篇小说《秧歌》和《赤地之恋》,出版《传奇》英文版和中文版。《秧歌》和《赤地之恋》写的是内地的故事,是至今都存争议的小说。张爱玲是一位影响了整个华文世界的作家,对于香港文学的影响也很深远。这主要体现在她的一系列作品对于香港日后作家的滋润,尤其是她的日常生活叙事对女性作家创作的影响。其作品《倾城之恋》《烬余录》《色戒》等作品也都有香港的影子。2-2夏易——第一代的香港女性小说家夏易(1922—1999)生于香港,本名陈绚文,是一位较早登上香港文坛、出版长篇小说的“本土”作家。她用数十个笔名为香港各报写专栏、发表文章。1954年,夏易开始在《新晚报》连载长篇小说《香港小姐日记》,从此登上文坛。除了小说,她也写散文和电影评论,她一生低调,辛勤耕耘,直到最后一息。夏易的小说经常采用第一人称的自述形式,或通过书中主角以及各个人物的个别观感来叙述故事和塑造人物;她长于刻画人物的个性与心态,故事情节的发展也由人物的个性与心理来带动;语言质朴,一生钟情于平易近人的书写境界。夏易的创作对香港后来的女性文学中的“言情小说”的发展有着不小的影响,对香港女性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被称为“第一代香港女性小说家”。2-3萧红的生命历程•"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青年时期的萧红2-3萧红的生命历程红萧与汪恩甲•家族包办婚姻•悲剧命运的开始:弃妻儿逃跑•“接受他的接济比接受其他人的接济更体面一些”•离家求学,被迫同居2-3萧红的生命历程萧红和萧军•在困境中相爱•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和萧军在一起的日子虽然贫穷,但过得很纯粹”•接受鲁迅与许广平帮助,出版长篇小说《生死场》•相爱六年后各奔东西,怀有身孕2-3《生死场》——“奴隶的奴隶”•原名《麦场》,是最早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生活和斗争的作品之一•“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这庄上的谁家养小孩,一遇到孩子不能养下来,我就去拿着钩子,也许用那个掘菜的刀子,把孩子从娘的肚里硬撑出来。孩子死不算一回事。”(王婆)•“奴隶的奴隶”•“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