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中国近代是社会剧烈动荡,国内外矛盾和斗争复杂尖锐的历史时期。在这个历史时期,充满了侵略和反侵略,压迫和反压迫,变革和反变革,革命和反革命的斗争。为了救亡图存,振兴中华,在100 多年间,几代中华儿女付出了血的代价,终于在全世界面前站立了起来。在这其间,中国的先进分子勇于探索,推陈出新,使古老的中国获得新生,开始与世界接触并获得发展。 【关键字】 器物,制度,思想,洋务,维新,新文化 目录 一、从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 第一,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 第二,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二、从戊戌变法至五四运动前夕:资产阶级学“制度” 第一,维新派:学习君主立宪 第二,革命派:学习民主共和 第三,陈独秀、李大钊:学习“民主”和“科学” 三、从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自 1840 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面临国破家亡,亡国灭种之际,中国人民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摆脱民族困境,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一文中,曾把中国人学习西方,追求近代化的历史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器物技术上感觉不如西方,遂有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的洋务运动;第二阶段,从制度上感觉不如西方,遂有维新变法;第三阶段,从文化心理上感觉不足,遂有新文化运动。中国的近代化历程就是这样从承认“技不如人”到喊出“打倒孔家店”一步步深入的。 一、从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 。 很久以来,西方人来华都被称为到天朝上国朝贡。鸦片战争前夕,清朝统治面临危机,而欧美列强崛起,加紧对外扩张。 第一,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 1840 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败在了英国的手下,被迫签订了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56 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大清朝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先后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化进一步加深;在此期间,沙皇俄国趁火打劫,割占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从此,洋人的教堂建在了中国的土地上,洋人的军舰开进中国的江海,洋人的士兵在中国领土上执法,原来好似枫叶一片的万里国疆变成了一只背上长瘤的肥鸡。在中国有的人依然麻木,但有的人却惊醒了。天朝上国被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