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泌尿道感染诊断与治疗定义:泌尿道感染(UTI):是病原体直接侵入尿路,在尿液中生长繁殖,并侵犯尿路粘膜或组织而引起的炎性损伤。概述感染可累及上、下泌尿道,因定位困难统称为尿路感染。根据病程是否达到6个月,分为急性及慢性两种。前者起病急,症状较典型易于诊断。慢性及反复感染者可导致肾损害小儿时期反复感染者,多伴有泌尿系结构异常,应认真查找原因,解除先天性梗阻,防止肾损害及瘢痕形成完整的泌尿系感染的诊断病程诊断:急性尿路感染(病程在6个月以内),慢性尿路感染(病程在6个月以上,病情迁延者)。定位诊断:根据感染部位分为上尿路感染即肾盂肾炎;下尿路感染即膀胱炎和尿道炎。定性(病原学诊断):特异性感染指由真菌、病毒、结核、淋球菌、支原体、衣原体及寄生虫等所致的感染;非特异性感染指由一般细菌所引起的尿路感染。完整的泌尿系感染的诊断有无复杂因素:伴有泌尿系解剖和功能异常者为复杂性尿路感染,反之为非复杂性尿路感染。发病情况:根据尿路感染的发病情况分为初发性和再发性尿路感染。症状诊断:发病有症状者称症状性尿路感染,多见于医院就诊的患儿;无自觉症状仅在尿筛查时发现,称无症状性尿路感染。致病原:多数细菌可引起泌尿道感染,以革兰氏阴性杆菌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为主主,最常见的是大肠杆菌,占首次感染的80%。其次为克雷伯杆菌、肠杆菌、枸橼酸杆菌、变形杆菌等。革兰阳性菌较少见,主要为表皮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和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见于全身败血金黄色葡萄球菌见于全身败血症。症。病因和发病机制病因和发病机制:易感因素:小儿解剖生理特点:小儿输尿管长而弯曲,管壁弹力纤维发育不全易被压扁、扭曲,发生尿潴留而易感染。女孩尿道短,尿道口接近肛门,易被粪便污女孩尿道短,尿道口接近肛门,易被粪便污染。染。男孩包皮较长、包茎,易于积垢而上行性感男孩包皮较长、包茎,易于积垢而上行性感染。染。小儿泌尿系统畸形多见,如后尿道瓣膜、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各种原因所致的肾盂积水、肾囊肿等,常造成尿潴留有利于细菌生长。膀胱输尿管返流与泌尿道感染发生和发展关系密切,膀胱输尿管返流可为先天发育异常或后天因素所致。婴儿的发病数较高,随年龄增长而渐缓解。排尿功能障碍如神经性膀胱、不稳定膀胱和非神经性膀胱也易致泌尿道感染。病因和发病机制:其他:如泌尿道器械检查、留置导尿管、不及时更泌尿道器械检查、留置导尿管、不及时更换尿布、蛲虫症、机体防御能力低下如营养不良、换尿布、蛲虫症、机体防御能力低下如营养不良、肾病综合征、分泌型肾病综合征、分泌型IgAIgA缺乏缺乏等均易致泌尿道感染。病因和发病机制:感染途径:上行感染是小儿泌尿道感染的主要途径。血源性感染通常可为全身败血症的一部分,主要见于新生儿和小婴儿。慢性菌血症患儿,如感染性心内膜炎和脑室-心房分流等也可致血源性感染。泌尿系邻近组织感染和肾周脓肿,阑尾脓肿和盆腔炎症等可直接蔓延引起泌尿道感染。临床表现:急性尿路感染:病程多在病程多在66个月以内个月以内。(1)新生儿:多由血行感染引起。以全身症状为主,轻重不一。可为无症状型细菌尿,或呈严重的败血症表现,表现为发热、体温不升、体重不增、拒奶、腹泻、黄疸、嗜睡和惊厥等。(2)婴幼儿:仍以全身症状为主,局部症状轻微。主要表现为发热、呕吐、腹痛腹泻等,部分患儿有尿路刺激症状,还可引起顽固性尿布皮炎。(3)年长儿:表现与成人相似,下尿路感染以膀胱刺激症状如尿频、尿急、尿痛为主,全身症状轻。上尿路感染多有发热、寒战、腰痛、肾区叩击痛,有时也伴有尿路刺激症状。慢性尿路感染:病程多在病程多在66个月以上个月以上。。轻者无明显症状,可间断出现发热、脓尿或菌发热、脓尿或菌尿尿,反复发作者有贫血、乏力、腰痛、生长发育迟缓,重者肾实质损害,出现肾功能不全及高血压表现。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留尿标本注意点:常规清洁消毒外阴,取中段尿及时送检,婴幼儿用无菌尿袋收集尿标本;如怀疑其结果不可靠可行耻骨上膀胱穿刺抽取尿标本;非不得已方行导尿,必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