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患儿的护理小儿贫血的观察与护理秭归县人民医院儿科李旋主要内容•概念及诊断标准•小儿造血与血液特点•小儿贫血的分度及分类•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护理•什么是贫血呢?单位容积血液内血红蛋白量或红细胞数低于正常值诊断标准年龄HB(g/L)新生儿<1451-4个月<904-6个月<1006个月-6岁<110>6岁<120小儿造血的特点小儿造血通常分为胚胎期造血和生后造血。胚胎期造血:肝造血约从胚胎8周开始,出生后4-5天完全停止。胚胎6周出现骨髓,但至胎儿六个月开始造血,直至生后2-5周后成为唯一的造血场所。生后造血:骨髓是出生后主要的造血器官。婴幼儿时期,当发生各种感染或造血增加时,旰、脾和淋巴结可恢复胎儿时期的造血状态。小儿造血的特点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量:胎儿期组织处于缺氧状态,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量较高,至2-3个月时出现轻度贫血,称为“生理性贫血”。3个月以后,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量缓慢增加,12岁达成年人水平。白细胞数与分类: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例相等有两次时间交叉,分别是在出生后4-6天,和在4-6岁,7岁后和成年人相似。小儿贫血的分度贫血分度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g/L)新生儿<6岁>6岁轻度4~3145~120110~90120~90中度~2~90~60~60重度~1~60~30~30极重度<1<60<30<30小儿贫血的分类•最常见的有病因学分类和形态学分类两种方法病因学分类:1.失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慢性失血2.溶血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葡萄糖-G-6PD缺乏、地中海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3.红细胞生成不足:缺铁性贫血。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形态学分类性形态分类常见疾病正细胞性贫血生成减少:再生碍性贫血、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浸润(白血病、恶性肿瘤、骨髓纤维化)血液丢失(早期)、溶血性贫血等大细胞性贫血维生素B12缺乏、叶酸缺乏、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维生素B1缺乏、网织红细胞增多症、肝疾病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海洋性贫血、铅中毒、慢性疾病(感染、炎症、恶性肿瘤、慢性肾脏疾沉着病)、维生素B6效应性贫血、铜缺乏性贫血、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等常见贫血的护理•一、缺铁性贫血•1.疾病简介•缺铁性贫血是小儿贫血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临床主要特点为小细胞低色素贫血。•常见于6个月到2岁的小儿•2.铁的来源与吸收来源:外源性的铁主要来源于食物,内源性的铁来源于衰老红细胞含铁丰富的食物如:黑木耳97.4mg/100g紫菜54.9mg/100g豆腐皮30.8mg/100g肝、肉、蛋、豆类等吸收:铁的主要吸收部位在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饮食因素对铁吸收的影响促进吸收抑制吸收维生素C茶、咖啡果糖蛋、牛奶氨基酸植物纤维铁是构成血红蛋白必须的原料。任何引起体内铁缺乏的原因均可导致贫血。1.先天储铁不足胎儿在孕后期的3个月从母体获得的铁获得的铁最多,平均每日可获得4mg铁,故足月新生儿从母体所获得的铁量足以满足其生活4-5个月的造血所需。如因早产、双胎、多胎、胎儿失血、孕母患严重缺铁性贫血等可致胎儿储存铁减少。3.病因2.铁摄入不足食物铁供不足是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婴儿单纯人乳、牛奶及谷物等低铁食品喂养而未及时添加换乳期食物,年长儿偏食、挑食等饮食习惯可导致铁摄入量不足。3.病因3.生长发育快婴儿期和青春期的儿童生长发育迅速,血容量增加快;早产儿生长发育更快,铁的需要量相对增加。若不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食物,易发生缺铁。3.病因•4.铁吸收减少饮食搭配不合理可影响铁的吸收,胃肠炎、消化道畸形、慢性腹泻等减少铁的吸收。在急性和慢性感染时,患儿食欲下降,胃肠道吸收不良,可减少铁的吸收,也可增加铁的消耗,影响铁的利用。3.病因•5.铁丢失过多用未经加热的鲜牛奶喂养婴儿,可因对蛋白过敏而发生肠出血;溃疡病、肠息肉、膈疝、钩虫病、鼻出血等慢性失血;初潮后少女月经量过多可导致铁丢失过多。每1毫升人血约含0.5mg铁。因此,长期慢性失血可导致铁缺乏。3.病因4.临床表现•一般表现皮肤、粘膜苍白、甲床苍白。严重贫血时面色苍黄或蜡黄。患儿常表现为疲乏、无力、不愿活动。慢性贫血患儿还可表现为营养低下、生长发育迟缓、毛发干枯。髓外造血表现肝、脾、淋巴结肿大;年龄愈小、病程愈长、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