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脱肛脱肛是指肛管、直肠或直肠粘膜向外翻出,脱垂于肛门外的一种症状,多见于3岁以下的儿童。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是小儿先天不足,病后体弱或腹泻日久,耗伤正气,气虚陷下,升摄无力,导致直肠脱垂。病因病机•产生脱肛的原因多见于以下几种情况:•(1)长期患有易使腹内压增高的病症:如便秘或腹泻、咳嗽等,使腹内压常常处于增高的状态,迫使直肠脱出。•(2)小宝宝肛周组织薄弱:3岁以下的小宝宝,支持直肠的组织比较软弱,尤其是长期腹泻或者营养不良的患儿,坐骨直肠窝内脂肪缺少,括约肌群的收缩力减弱,故直肠易于脱出。•(3)小宝宝发育缺陷:婴幼儿骶骨弯较浅,直肠呈垂直位,故当腹内压增高时,直肠没有骶骨的有效支持,易于滑出肛门。诊断标准•其发病症状表现为患儿具有排便时黏膜脱出甚至肛管脱出的症状。早期可以手推复位,严重时可出现局部充血、水肿、溃疡、出血,以致复位困难;或发生嵌顿而导致严重并发症。•常有咳嗽、便秘、腹泻或哭闹等症状的患儿易导致脱肛。辩证分型•按中医辨证,脱肛一症可分为虚证和实证,但以虚证为多。气虚脱肛•症状:脱出的直肠色淡红,不易自行还纳,肿痛不甚。面色苍白或萎黄,形体消瘦,精神萎靡,神疲乏力,肢体欠温,自汗出,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指纹色淡。•治则:益气提升,固涩。•取穴:外劳宫,补脾,清补大肠,二马。上推七节骨。艾灸百会。•处方:鳖首(烘干研末)3克,内服,每日3次。适用于儿童脱肛。湿热脱肛•主证:脱出的直肠色鲜红,伴少量鲜红色渗出液,肛周红肿热痛伴瘙痒,大便干燥,小便短赤,患儿常哭闹不安,舌质红,苔黄腻,脉数,指纹色紫。•治则:清热化湿固脱•处方:六腑,清大肠,八卦,外劳宫。总手法•点揉脾俞、肾俞、至阳、命门等穴。•搓腰骶部,至局部有温热感为宜。•用指背在八谬穴部行轻拍法。•如患儿肛门周围出现水肿,可用拇指揉水分、孔最穴及手三里、足三里穴。预防与护理•(1)要忌食生冷。•(2)忌食辛辣食物,避免便秘。•(3)大便时间不宜过久,不宜久坐便盆。•(4)脱肛后要注意局部清洁。小儿疝气•疝气又名小肠气,是腹内脏器由正常位置经腹壁上孔道或薄弱点突出而形成的包块。一般是咳嗽、便秘、生气、重体力劳动、排尿困难等因素引起腹腔压力突然增高冲破疝环腹膜所致。至于小儿科最常见的疝气有2种:脐疝气与腹股沟疝气脐疝气•脐疝气就是指在腹腔内的一些器官组织从肚脐处凸出。它的外面仍然是完整的皮肤,用手去触摸,则是软软的,有些时候还可感觉到里面会蠕动。•1.新生儿的肚脐通常会较为凸出,若哭或用力时并没有更凸出,属于正常。•2.理论上,宝宝在1岁前应可自然恢复。•通常在婴儿时期出现,婴儿咳嗽和哭闹的时候会特别明显。这种疝气,低体重和早产儿更有可能发生。腹股沟疝气•腹股沟疝气在一般情况下几乎不会被发现。当孩子哭闹、咳嗽或用力的时候,则可看到腹股沟“澎”出。有些小孩“澎”出部分是软的,也有的较硬,大部分可以用手轻轻压下去。除非是钳闭,疝气内的血管或肠子已扭转,一般是不会痛的。•早产儿与腹腔内压高的宝宝更容易出现腹股沟疝气,例如经常便秘的宝宝,因为容易腹胀可使腹股沟疝气更容易出现。•一侧有疝气,另一侧患疝气的机会是10%~40%,而女孩患两侧疝气的机会更高。病因病理•腹股沟斜疝分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分述如下:•1.先天性腹股沟斜疝在婴儿胚胎早期,出生后应闭锁,若半闭或闭锁不全,即形成先天性腹股沟斜疝的疝囊。•2.后天性腹股沟斜疝若婴儿常与腹内斜肌、腹横肌发育不全,或腹壁缺陷有关。•小儿疝气初期症状不明显,仅在站立行走、剧咳等腹内压增高时,腹股沟区有胀痛感或轻微疼痛。气虚下陷•主证:疝内容物因啼哭、咳嗽、站立行走而突出,突出后容易复位,小腹阴囊坠胀不舒服,小儿身体瘦弱,面色萎黄,进食量小,舌淡苔白,脉细纹淡。•治则:益气提升•处方:外劳宫,二马,平肝,补脾。寒凝肝脉•主证:疝气发作,疝内容物不能回纳腹部,阴囊肿硬坠胀,疼痛连及小腹,痛时面色青白,四肢厥冷,出汗,喜暖畏寒,舌苔白腻,脉紧。•治则:疏肝理气,温阳散寒。•处方:平肝,补脾,二马。小验方•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