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视与弱视第一节概述双眼单视或双眼视觉1.定义:一个目标同时落在双眼视网膜对应点(主要是黄斑部),所形成的两个有轻微差异的影像,经大脑综合分析,融合为单一的具有三维空间完整物象的过程,即为双眼单视。也就是双眼协调、准确、均衡的同时工作,简单理解即“一个视标→双眼视网膜两个结像→视路→大脑融合→单一完整的立体物像。2.双眼单视是正常视功能的标志,分为三级:笫一级:同时知觉:双眼黄斑中心凹和黄斑外对应的视网膜成分有共同的视觉方向,具有同时注视并感知的能力,是最初级的双眼视功能,没有同时视就不可能有融合功能和立体视。笫二级:融合功能:将双眼信息融合成单一像的能力,包括感觉性融合及运动性融合,融合功能是双眼视觉建立的关键环节,融合力的大小存在个体差异,除部分与生具有因素外,主要是靠出生后在正常视环境下的视觉体验和锻炼形成,因此可以通过后天训练提高的。笫三级:立体知觉,也称立体视:由于正常瞳孔距离和注视角度的不同,造成左右眼视网膜上的物像存在一定程度的水平差异,即双眼视差,这种视差是产生立体视觉的基础,Panum对应感觉区内,存在轻微视差的物像刺激双眼视网膜对应点,由此大脑产生对该物体三维空间的立体形状及判断其位置远近距离关系的感知能力。是最高级别的双眼视觉。眼位、眼外肌和眼球运动与双眼视觉密切相关,两眼12条眼外肌肌力的平衡维持双眼运动的协调和正常眼位,保证了双眼单视功能。双眼单视产生与维持的四个条件1.单眼注视力:具有单眼恒定注视某一目标的能力,即无论向哪个方向注视或目标向哪个方向移动,均能使目标不脱离该眼黄斑注视范围。2.双眼注视力:使用双眼注视时,能保持各个注视方位上的眼位正常和运动的协调一致,无论视标还是双眼远近、异向或同向运动,双眼能够同时的非常准确、平衡、协调一致的运动,保持双眼始终注视同一目标。3.双眼同时视:两眼能同时以黄斑中心凹注视同一个物像。这是正常双眼视觉形成必须具备的最基本条件。4.融合力:双眼有正常的融合力及融合范围,能将落在视网膜非对应点的物像通过知觉和运动性的融合调整到对应点上,这样物像才能被大脑感知为同一物体。能产生知觉融合的条件是,两眼所接受的物像大小差异要在5%以下,其形状、明暗、颜色等方面要相似,差异在5%以上则中枢无法融合,必然产生单眼抑制。复视:双眼视物不能成一个单像,分单眼复视或双眼复视,单眼复视一般由屈光不正、屈光介质混浊或晶体不全脱位、双瞳等单眼因素造成;双眼复视则是指双眼把一个物体看出两个,遮盖一眼复像就消失,有生理性复视和病理性复视。生理性复视一般不被察觉,并不造成视觉干扰,又分交叉复视和同侧复视。而病理性复视则是由眼球运动的中枢或周围神经、眼外肌或眼眶等各种病变导致眼位偏斜而引起的,多见于后天的麻痹性斜视或共同性斜视的早期,根据受累肌肉不同,可分为水平复视(水平肌)、垂直复视(上下直肌、上下斜肌)和旋转复视(上下斜肌)。病理性复视同样会出现交叉复视和同侧复视有以下几个特点:1双眼注视时,复像可出现在某些方向;2复像有实像、虚像之分;3复像随注视方向而改变;伴有混淆视、代偿头位及眼球运动障碍;5闭合一眼复像即消失。混淆视:即双眼同时把两个不同的物体看出混淆的一个,这是由于眼位偏斜、视轴分离的早期,视中枢来不及处理这种两样视网膜对应点的视觉方向不一致的变化,当两个不同物体同时落在视网膜对应点时,被大脑感知为一个重叠物像。视觉抑制:是双眼共同注视状态下,一眼视网膜功能部分或全部被优势眼压抑的一种生理现象,可分为生理性抑制和病理性抑制。生理性抑制是日常生活工作中,为避免生理性复视和混淆视,大脑高级视中枢的一种生理功能之一,又称为主动性视觉抑制。病理性抑制则是为了消除病理性复视和混淆视的一种主动的视知觉代偿机制。,分为机动性抑制和恒定性抑制。异常视网膜对应:在双眼视网膜非对应点产生共同的视觉方向,即注视眼黄斑部与斜视眼黄斑部以外的视网膜成分建立了新的异常联系的一种双眼现象。最常发生在发病年龄小斜度不大(小于25°)的内斜视,大度数斜视特别是发病较晚的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