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t编辑心肌损伤标志物的解读1ppt编辑临床问题1.心肌损伤标记物升高是否就有心脏病?2.心肌损伤标记物升高是否就可以诊断心肌梗死?2ppt编辑主要内容1.急性心肌梗死定义的变迁。2.心肌损伤标记物简介和进展。3.心肌损伤标记物临床意义。3ppt编辑传统的心肌梗死定义(1980年诊断标准)(1)症状:缺血性胸痛或胸闷持续时间>20min,含或静脉滴注硝酸甘油不能缓解;(2)ECG:典型心电图改变;(3)化验:血清心肌酶升高(CK-MB)符合两点或三点4ppt编辑心肌梗死的重新定义(欧洲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病学院制定)5ppt编辑I.急性、演变中或新近心肌梗死诊断具有下列任何条件之一:(1)心肌坏死生化标志的典型升高或逐渐下降(cTNI或CTnT)或较快增高和下降(CK-MB)至少伴有下列情况之一者:a.心肌缺血症状;b.心电图出现病理性Q波;c.ECG提示心肌缺血(ST段抬高或压低);d.冠状动脉介入术(例如冠状动脉形成术);(2)急性心肌梗死的病理变化.6ppt编辑II.已经形成的心肌梗死诊断具有以下任何条件之一:(1)系列心电图出现新的病理性Q波,病人可能记得或不记得过去的症状;随着心肌梗死发生后经过时间的长短不同,反映心肌坏死的生化标志物可能正常。(2)已经愈合或愈合中的心肌梗死病理变化。7ppt编辑AMI定义2007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学会(AHA)和世界心脏联盟(WHF)全球心肌梗死的统一定义AMI定义为由于心肌缺血导致心肌细胞死亡血清心肌标志物(主要是肌钙蛋白)升高(至少超过99%参考值上限),并至少伴有以下一项临床指标:(1)缺血症状;(2)新发生的缺血性ECG改变【新的ST-T改变或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3)ECG病理性Q波形成;(4)影像学证据显示有新的心肌活性丧失或新发的局部室璧运动异常;8ppt编辑AMI定义2012血清心肌标志物(主要是肌钙蛋白)升高(至少超过99%参考值上限),并至少伴有以下一项临床指标:(1)缺血症状;(2)新发生的缺血性ECG改变【新的ST-T改变或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3)ECG病理性Q波形成;(4)影像学证据显示有新的心肌活性丧失或新发的局部室璧运动异常;(5)冠脉造影或尸检证实冠状动脉内有血栓。2012年新增第五条,意义是强调一旦发生心肌梗死后在就诊的过程中,应积极行冠状动脉造影来验证心肌梗死的原因,并尽早开始冠脉再通的治疗。9ppt编辑2.心肌梗死的定义、分类和诊断(2007-2012)定义临床上存在心肌缺血并有心肌坏死证据(由缺血引起的心肌坏死)分类1型自发性MI(原发冠脉事件)2型继发于缺血的MI(需O2↑/供O2↓)3型突发意外性心源性死亡4型PCI相关的MI(a、b)5型CABG相关的MI10ppt编辑心肌损伤标记物心肌酶谱: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谷氨酸转氨酶(AST或GOT)肌钙蛋白I(TnI);肌钙蛋白T(TnT);肌红蛋白(Mb);11ppt编辑心肌损伤标记物历史1954年Karmen等首先报告用血清谷氨酸转氨酶(AT或GOT)诊断急性心肌梗死;1955年Karmen等又报告乳酸脱氢酶(LDH)升高用于诊断急性心肌梗死;1960年提出肌酸激酶(CK)升高诊断AMI的价值很大;70年代人们已公认CK、GOT、LDH的水平升高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心肌损伤指标,但临床实践中发现经常出现假阳性和非心源性升高,如横纹肌损伤、溶血、药物干扰等。12ppt编辑CKMB判断标准如下:1.一次性CKMB升高超过参照值上限,或超过血清总CK的3%;2.胸痛发作后3小时升高,16-24小时内达高峰,36或48小时内恢复正常水平;3.总CK不升高,CKMB值异常,并呈动态曲线者,强烈提示新鲜心肌梗塞或有散在梗塞存在。4.CKMB持续48小时以上不降,或病程中又出现升高,表明梗塞范围扩大或再次梗塞。13ppt编辑心肌损伤标志物历史1980年,WHO提出CK、LDH、GOT、CKMB为诊断AMI的指标,CKMB更被誉为诊断心肌损伤的“金标准”90年代,肌钙蛋白T和肌钙蛋白I的广泛临床应用;GUSTO-II、TIMI、FRISC、CAPTURE等大型临床诊断实验结束后,肌红蛋白、CKMB、肌钙蛋白逐渐用于早期诊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心梗三联”14ppt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