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境障碍患者的护理北京安定医院二科四区•又称情感障碍,临床上又称作情感病。是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临床表现,并伴有认知、行为改变以及生理障碍的一组精神障碍。该病具有反复发作的倾向,间歇期精神状态基本正常,阅后一般较好。•分类:广义:原发性、继发性情感障碍,焦虑症,恐怖症等。狭义:指躁狂,抑郁,双相情感障碍,复发性抑郁等。•发病特点:多呈急性或亚急性,躁狂以春末夏初好发,抑郁则秋冬季发病较高,部分女性和月经周期有关。呈周期性,平均七个月左右,预后好,部分可转为慢性。双相障碍男女之比1:1.2。躁狂相对起病较早,抑郁较晚概念及发病特点病因及发病机制一,生物学因素:心境障碍患者脑内生物胺神经递质代谢异常从而促成了多种神经生化代谢异常导致。去甲肾上腺素,五-羟色氨,多巴胺,内分泌紊乱,及其它神经化学因素。(5-羟色胺缺乏及去甲肾上腺素功能不足导致抑郁。去甲肾上腺素功能亢进导致躁狂)二,遗传因素:有明显的遗传倾向,且躁狂比抑郁的遗传倾向更加明显。而且由于激素代谢的差异,以及分娩的影响,女性患重度抑郁的可能性比男性大。三,社会心理因素:大多数患者在首次发作之前,都经历过刺激性的生活事件,比如,亲人离去,离婚,丧偶。另外,人际关系疏远,生活压力大,社会地位低,或长期处于创伤性生活事件中,均有可能导致心境障碍。四,双相分型(DSM-IV):I型躁狂和抑郁循环发作II型重型抑郁和轻躁狂反复发作快速循环型每年>4次(10%-15%)病例分析基本信息:孟某,男性,22岁,未婚,汉族,入院时间2014年1月10号主诉:情绪低落与兴奋话多、言语夸大交替出现一年半,加重一月。现病史:2012年下半年好友去世,出现情绪差失眠,紧张害怕,担心死去的好友找自己,未治疗好转,虽未恢复到正常水平,但可坚持工作。2013年5月患者出现情绪低落,诉有不想活的想法,自行去医院就诊,诊断“抑郁状态”,病情好转后便自行停药。2013年2月患者出现兴奋话多,精力充沛,向家人要四万块钱开店,言语夸大,说自己认识有钱大老板,做事丢三落四,想法不切实际,店面亏损倒闭后,在家发脾气,说自己病了,是别人害的,花钱大手大脚,易激惹,与家人赌气开车撞墙,门诊以“兴奋状态”收入我院。入院后表现:意识清楚,定向力完整,接触主动,话多、语速快,思维联想快,表示自己来医院是为了检查一下自己的抑郁是否彻底治愈了,心情好,称自己还要开快餐店,地址都已经选好了,以自己名字中的每一个字命名一家店,情感体验协调,偶有冲动行为,易激惹,对住院不安心病历其他诊断:双相躁狂发作治疗及用药:MECT治疗12次奥氮平20mg/日丙戊酸钠缓释片1000mg/日水飞蓟宾葡甲胺片150mgtid(保肝治疗)实验室检查: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肌酸激酶偏高(肝功异常)躁狂常见临床表现•核心症状:情感高涨,思维奔逸,意志行为增强•心理症状:过度自信,自我评价过高,•躯体症状:气温略高,面部潮红,睡眠紊乱,月经不条,注意力集中困难•躯体表现:食欲旺盛,饮水量多,性欲亢进,体重减轻(活动过多所致),行为鲁莽,语量增多抑郁常见临床表现•核心症状:情感低落,兴趣缺乏,乐趣丧失(三低症状)•心理症状:自我评价低,精神运动迟滞(严重可抑郁性木僵),自杀行为和观念,昼夜节律(昼重夜轻,破晓最低黄昏有所改善)•躯体症状:睡眠障碍:容易早醒,醒后即陷入沉思,•躯体表现:食欲减退,性功能减退,体重下降(进食量少)。•三无症状:无助、无望、无价值•三自症状:自责、自罪、自杀•抑郁性木僵:常由急性抑郁引起。病人可缺乏任何自主行动和要求,反应极端迟钝,以至经常呆坐不动或卧床不起,且缄默不语。在反复劝导或追问下,有时对外界刺激尚能做出相应的反应,如点头或摇头,或微动嘴唇,低声回答。此外,病人的情感活动无论在表情、姿势方面和他内心体验都是相符合的,这一点是精神分裂症紧张性木僵病人所没有的。躁狂相关护理诊断•有暴力行为的危险与兴奋、易激惹、挑剔、要求过分有关,•睡眠形态紊乱与兴奋精力旺盛有关•生活自理能力下降与兴奋无暇照料自己有关,•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与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