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疾病1ppt课件第一节心身疾病的概述2ppt课件一、心身疾病的概念(一)心身疾病的定义概念:又称心理生理疾病,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有将心身关系分为:心身反应心身障碍心身疾病疾病分类:躯体疾病心身疾病(患病率10%-60%)精神疾病3ppt课件(二)心身疾病的特点1、以躯体症状为主,有明确的病理生理过程2、某种个性特征是疾病发生的易感素质3、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心理社会应激和情绪反应有关4、生物或躯体因素是某些心身疾病的发病基础,心理社会因素往往起“扳机”作用5、心身疾病通常发生在自主神经支配的系统或器官6、心身综合治疗比单用生物学治疗效果好4ppt课件二、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一)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个体特异的潜意识特征决定了心理冲突引起特定的心身疾病三要素:未解决的心理冲突身体器官的脆弱易感倾向自主神经系统的过度活动性5ppt课件(二)心理生理学理论认为心理神经中介途径、心理神经内分泌途径和心理神经免疫学途径是心身疾病发病的重要机制。三条途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自主神经系统递质作用自主神经与免疫系统的直接联系6ppt课件(三)学习理论认为某些社会环境刺激引发个体习得性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为情绪紧张、呼吸加快、血压升高等,由于个体素质上的、或特殊环境因素的强化,或通过泛化作用,使得这些习得性心理和生理反应可被固定下来,而演变为症状或疾病。生物反馈疗法各种行为治疗技术7ppt课件(四)综合的心身疾病发病机制1、心理社会刺激物传入大脑2、大脑皮质联合区的信息加工3、传出信息触发应激系统引起生理反应4、心身疾病发生8ppt课件三、心身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原则(一)诊断原则1、心身疾病的诊断要点(1)疾病的发生包括心理社会因素,其与躯体症状有明确的时间关系(2)躯体症状有明确的器质性病理改变,或存在已知的病理生理学变化(3)排除神经症性障碍或精神病9ppt课件2、心身疾病的诊断程序包括躯体诊断心理诊断:(1)病史采集注意收集患者心理社会方面的材料,如个体心理发展情况、个性和行为特点、社会生活事件、人际关系、家庭和社会支持资源、个体认知评价模式(2)体格检查注意体检时患者的心理行为反应方式(3)心理行为检查晤谈、行为观察、心理测量、心理生物学检查10ppt课件(4)综合分析(二)治疗原则1、心理干预目标(1)消除心理社会刺激因素(2)消除心理学病因(3)消除生物学症状2、心、身同治原则,区别侧重(三)心身疾病的预防11ppt课件第二节常见心身疾病12ppt课件一、原发性高血压(一)心理社会因素1、不良行为因素2、童年应激3、负性情绪4、慢性应激5、人格特征6、精神障碍13ppt课件(二)高血压的健康行为教育和辅助治疗1、松弛训练2、运动疗法3、对伴发的精神障碍进行积极治疗4、改变生活习惯5、生物反馈14ppt课件一、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一)心理社会因素1、A型行为模式Friedman和RosenmanA型行为:恼怒、激动、发怒、不耐烦B型行为:谦虚、放松、安全、耐心2、生活事件3、负性情绪4、不良的生活方式15ppt课件(二)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反应1、对诊断和症状的反应2、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心理反应3、心肌梗死患者康复期心理反应(三)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干预1、患者教育2、行为矫正3、改变不良生活方式4、焦虑抑郁治疗16ppt课件三、肿瘤的心身问题(一)心理社会因素1、人格特质2、生活方式3、慢性应激4、精神障碍17ppt课件(二)肿瘤患者的心理反应1、诊断恶性肿瘤后的应激反应2、抑郁、焦虑和精神病性症状3、人际关系矛盾4、酒和药物滥用5、躯体症状如疼痛、乏力、功能障碍导致的痛苦6、特殊治疗导致的痛苦18ppt课件(三)治疗原则1、所有肿瘤患者均有权得到将他们的疾病、心理、社会支持、功能康复作为治疗的目标2、在治疗过程中应该切实贯彻患者、家属、照料者为中心的理念3、在肿瘤治疗全过程中要实贯彻患者心理社会的安宁获得优先考量4、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患者的隐私需要得到有效保护5、所有参加治疗的医师都应遵循心理肿瘤学模式的照料,并为之努力19ppt课件6、医师需要对患者接受的多种治疗进行有效的整合7、鼓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