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休克的抢救配合精选心源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定义: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shock)是由于心脏排血功能衰竭,不能维持其最低限度的心输出量,导致血压下降,重要脏器和组织供血严重不足,引起全身性微循环功能障碍,从而出现一系列以缺血、缺氧、代谢障碍及重要脏器损害为特征的病理生理过程。精选临床表现•一)休克早期•1.症状:烦躁不安、焦虑或激动,恶心、呕吐,•心悸、气促,尿量减少(<30ml/h)。•2.体征:神清,面色及皮肤苍白、口唇和甲床略•带紫绀,皮肤冷汗、肢体湿冷。脉搏有•力。血压正常(或偏高),脉压减小。精选•二)休克中期•1.症状:口渴、尿量减少(<20ml/h),软弱无•力、表情淡漠、反应迟钝、意识模糊。•2.体征:神清、重者昏迷,浅静脉萎陷、皮肤花•斑状、四肢冰冷,呼吸急促、脉搏细速•SBP80mmHg以下,脉压差20mmHg。精选•三)休克晚期•1.症状:DIC时可有各脏器广泛性出血表现,如•咯血、消化道出血和血尿等。其次为栓•塞症状,如肾绞痛等。•2.体征:全身出血体征;也可见栓塞征象,如肺实•变体征或胸膜磨擦音,偏瘫、瞳孔异常,•肾区叩痛,皮肤紫绀和干性坏死等。精选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诊断参考标准:•1.血压下降:•(1)原血压正常者,收缩压10.7kPa(80mmHg),•舒张压<8.0kPa(60mmHg)。•(2)原有高血压者,收缩压12.0kPa(90mmHg),•(持续半小时以上);•或从原水平降低30%以上;•或血压下降10.7kPa(80mmHg)。•精选•2.周围循环衰竭及器官血流灌注不足:•(1)神志不清或呆滞、烦躁、表情淡漠,(2)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肢端末梢发绀•(3)脉搏快而细,•(4)尿量20ml/h或400ml/d,•(5)呼吸浅促,临终前有呼吸不规则或暂停表现,•肝肾功能障碍和高乳酸血症表现。精选抢救配合•1迅速备好救治物品•临时起搏器、除颤仪、气管插管包全麻包、IABP和抢救药物,第一时间做好准备,随时配合医生抢救工作精选•2迅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患者处于休克状态,血管塌陷,一针见血率低会延误抢救时间,因此,护士穿刺技术要过硬精选3、紧急处理•a.每15min测量一次心率、血压和呼吸,观察意识状况以及血气分析的变化。早期发现微循环障碍、手足发冷、血压下降等临床表现,应及时报告医生•b.增加心肌供氧量,以最大限度增加心排血量,可通过鼻导管给氧3~5L/min,如果病人呼吸困难,低氧血症和严重肺水肿需使用机械通气。当病人疼痛或焦虑不安时,需给予镇静剂或镇痛剂,不过应注意镇静、镇痛剂可能改变呼吸频率。精选•c.补液量不应加重心室负荷,当出现肺水肿时应及时应用利尿剂,同时经静脉选择输注多巴酚丁胺、多巴胺、氨利酮等以增加心肌收缩力,也可酌情用血管扩张剂(硝酸甘油或硝普钠)以减轻左心室负荷。精选4、机械性辅助循环•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术(IABP)•适应证:早期(4~6h)心源性休克,尤其是AMI较好•禁忌证: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大血管病变严重心律失常出血性疾病精选•六、治疗•(一)急性心梗并心源性休克,基本治疗原则包括:•1、一般处理:体位、保暖、吸O2、止痛、建立静脉通•道,各种监护(心电、呼吸、血压、体温、脉搏等),尿•量观察。•2、补充血容量,之后视情况使用血管活性药物。•3、纠正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精选•4、原发病(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并休克者,行溶栓或紧急经皮冠脉成形术和支•架术或紧急冠脉搭桥术(CABG)等•治疗,也可以采用机械性辅助循环,如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术(IABP)等。•5、对症治疗和加强支持疗法。•6、治疗并发症、防治重要脏器功能衰竭及DIC、继发•性感染的发生等。精选•(二)具体措施如下:•1.绝对卧床,尽快进行心电、呼吸、尿量、体温、•血气和血流动力学监测,建立静脉通道。•2.吸氧:中,低流量吸氧,可用鼻管、面罩、插•管等方式。•3.止痛:吗啡5~10mg或杜冷丁50~100mg,皮下•或静脉(剂量酌减)注射,必要时2~4h后再重•新注射。心动过缓和呼吸抑制者禁用。精选药物治疗•A扩容疗法:•(1)原因:•休克者血容量相对或绝对不足,20%AMI患者因呕吐、出汗、发热、进食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