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新生儿败血症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儿科护理教研室儿科副主任医师徐芸目录概述病因及发病机理护理评估护理诊断与合作性问题护理目标护理措施健康教育概述:新生儿败血症是指病原体侵入新生儿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造成的全身性反应。【病因及发病机制】1.自身因素:2.病原菌:最多见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近几年空肠弯曲菌、幽门螺杆菌等已成为新的致病菌。一些机会致病菌感染也有增多。3.感染途径:产前感染;产时感染;产后感染(皮肤、脐部);医源性感染等【护理评估】1.健康史2.身体状况3.辅助检查4.心理、社会状况1.健康史了解母亲有无生殖系统、呼吸系统感染史;了解有无宫内窘迫、产时窒息、胎膜早破等病史;了解接生情况,脐部情况及育儿情况等。2.身体状况评估患儿的肤色、面色、反应等情况,有无感染灶,尤其是脐部和皮肤有无破损和化脓,有无黄疸加重和肝脾肿大、休克、出血倾向等。1.早发型:生后3天内发病;产前产时感染多见,以大肠杆菌等G-为主;围产期感染常呈爆发性多器官受累,病死率高。2.晚发型:生后3天后发病;产后感染多见,以葡萄球菌、机会致病菌为主;常有脐炎、肺炎或脑膜炎等局灶性感染。3.早期症状无特征性,反应差,嗜睡、发热或体温不升,不吃、不哭、体重不增等症状。出现以下表现应高度怀疑新生儿败血症:①黄疸可能是唯一表现,②肝脾肿大;③出血倾向;④休克;⑤其他;呼衰、中毒性肠麻痹⑥可合并肺炎、脑膜炎、坏死性小肠炎、化脓性关节炎和骨髓炎3.辅助检查(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5×109/L或>20×109/L,出现中毒颗粒或空泡,血小板计数<100×109/L有诊断价值。(2)血培养或脑脊液、尿液及病灶分泌物培养有助于明确诊断。(3)急相蛋白如C反应蛋白在早期可增加。4.心理、社会状况评估家长对本病的了解程度,家长因缺乏养护知识而感到内疚,病情较重的患儿家长可能出现焦虑和恐惧。【护理诊断与合作性问题】1.体温调节无效与感染有关。2.皮肤完整性受损与脐炎、脓疱疮等感染灶有关。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吸吮无力、纳差及摄入量不足有关。4.潜在并发症化脓性脑膜炎、出血倾向、体克等。【护理目标】1.患儿体温保持在正常范围。2.患儿皮肤恢复完整,喂养合理,能获得足够的能量和水分。3.无并发症发生。临床诊断:根据健康史及患儿身体状况、血常规改变、C反应蛋白增高等可诊断本病。血培养阳性进一步明确诊断。治疗原则:选用合适的抗生素控制感染、对症、支持治疗【护理措施】1.维持体温稳定2.清除局部病灶脐炎、口炎、脓疱疮、皮肤破损等,3.保证营养供给4.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5.密切观察病情【护理措施】1.维持体温稳定(1)患儿体温易波动,除感染因素外,易受环境因素影响。当体温偏低或体温不升,及时给予保暖措施;当体温过高时,可松开被子,给予物理降温及多喂开水。新生儿不宜用退热剂、酒精擦浴等刺激性强的降温方法,否则易出现体温不升。(2)观察体温变化体温不稳定时,每1~2小时测1次体温。2.清除局部病灶脐炎、口炎、脓疱疮、皮肤破损等,注意清除病灶,促进皮肤早日愈合,防止感染扩散。脐炎先用3%H2O2清洗,再涂碘伏;皮肤小脓疱可先用75%酒精消毒,无菌针头刺破,祛除脓液,局部涂抹抗生素软膏;口腔溃烂时用4%硼酸水冲洗,并多喂开水。3.保证营养供给因患儿感染后消化功能减弱,加之代谢消耗增多,易出现蛋白质代谢紊乱,因此要尽量母乳喂养,少量多次,细心喂养。不能进食时可行鼻饲或通过静脉补充营养和水分,必要时输注血浆或新鲜血,以改善营养状况。4.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用药原则:早期、静脉、联合、足疗程给药。血培养阴性者,经抗生素治疗后病情好转应继续治疗5~7天;血培养阳性者,疗程至少10~14天;有并发症者应治疗3周以上。抗生素的选择:明确病原者可根据药敏实验用药;病原未明确者联合应用两种抗生素。【治疗原则】1、抗菌治疗:原则:早期、静脉、联合用药,足疗程①药物选择:②疗程:血培养阴性,经抗菌素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