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梅毒(NCS)李丽娜背景新生儿梅毒又称先天性梅毒(congenitalsyphilis,CS),是梅毒螺旋体(Treponemapallidum,TP)感染所致的一种严重的性传播疾病,螺旋体由母体经胎盘进入胎儿血循环所致的感染。发病可出现于新生儿期、婴儿期和儿童期。2岁以内者为早期梅毒.2岁以上者为晚期梅毒。背景先天性梅毒严重危害胎儿的健康,可以引起流产、死胎、早产、宫内发育迟缓等早期严重并发症,也可引起皮肤黏膜损害,肝脾大及血液系统、骨骼系统、神经系统等多脏器功能损害。先天性梅毒(congenitalsyphilis)CS是孕妇梅毒螺旋体(TP)由胎盘垂直传播所致感染性疾病CS发病率与人群中孕妇梅毒发病率相平行近十年来CS发病率不断上升:中国发病率1991年-0.01/10万活产数1997年-0.53/10万活产数2007年-50.30/10万活产数2008年-5676/10万活产数传播途径1.经过胎盘脐静脉进入胎儿体内,发生胎儿梅毒感染,累及胎儿各器官(肝脾、胰、心脏、骨、角膜、视网膜、脑))2.感染胎盘发生动脉内膜炎,形成多处梗死灶,导致胎盘功能严重障碍,造成流产、死胎、死产。一般发生在妊娠16-18周,也可引起新生儿死亡及CS。3.新生儿还可因产时接触母亲外生殖器活动性皮损而感染。母乳喂养一般不引起TP传播,除母亲乳头有活动性皮损。妊娠期任何时期均可发生胎儿的感染与母亲病程及妊娠期是否治疗有关未治疗的原发性梅毒孕妇的胎传率70-100%二期梅毒孕妇的胎传率90%三期梅毒孕妇的胎传率30%临床表现先天性先天性梅毒梅毒晚期先天晚期先天性梅毒性梅毒22岁以后岁以后早期先天早期先天性梅毒性梅毒有症状型有症状型无症状型无症状型出生到生出生到生后后33个月个月内发病内发病仅血清反仅血清反应阳性应阳性临床表现多数患儿多无明显临床表现,生后2-3周后才会逐渐显现。有研究表明,超过50%的患儿在出生时没有症状,导致诊断困难,此种无症状CS称为新生儿先天性潜伏梅毒。临床表现一般表现–营养障碍、消瘦,皮肤粘膜松弛、萎缩脱屑,貌似老人–低血糖、间歇热–烦躁,易激惹–哭声嘶哑,鼻塞,鼻黏膜分泌物增多临床表现皮肤黏膜损害–常于生后2—3周左右出现–表现为手掌、足底、四肢、全身脱屑性斑疹、丘疹、斑丘疹、水疱、大疱或脓疱样改变。临床表现骨损害–多发生于生后数周,受累肢体因疼痛而不愿活动,造成“假性瘫痪”,X线表现为长骨的骨干骺端炎、骨膜炎和骨髓炎,短骨、不规则骨的环形透亮带改变。临床表现血液系统症状–可出现贫血、血小板减少及Coombs实验阴性的溶血性贫血。临床表现黄疸伴肝脾肿大及全身淋巴结肿大–滑车上淋巴结肿大具有诊断价值。肝肿大可伴黄疽,肝功损害临床表现其它–可伴有脉络膜视网膜炎、肺炎、肾炎、心肌炎,个别患儿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以脑膜血管神经梅毒多见,可引起惊厥发作、智力障碍等。临床表现晚期先天性梅毒的后遗症在出生后多年才会显现,症状包括多重骨病(额部隆起、胫骨前凸)、哈欣森牙、桑葚样磨牙、“马鞍鼻”、神经性耳聋、间质性角膜炎、幼年型麻痹性痴呆。诊断实验室检查筛查实验:非TP抗原血清学实验-快速血浆反应素实验(RPR)、性病研究实验室玻片试验(VDRL)、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实验(TRUST)确诊实验:TP抗原血清学实验-TP颗粒凝集实验(TPPA)、TP血细胞凝集实验(TPHA)、荧光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FTA—ABS试验)、梅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梅毒免疫层析法-梅毒快速检测(RT)皮肤损害或胎盘检查TP暗视野显微镜检查阳性(确诊实验)意义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RPR)经治疗后血清滴度可下降并阴性,故可作为疗效观察、判断治愈、复发或再感染的指征。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RPR)可以存在技术性及生物性假阳性,应进行重复实验和进一步行TPPA/TPHA排除。VDRL试验用于神经梅毒脑脊液检测特异性高,检测阳性可以作为神经梅毒确诊依据,但敏感性较低,即检测阴性不能排除神经梅毒。TPPA是目前WHO公认的梅毒抗原血清学试验的“金标准”,作为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如RPR等)初筛阳性标本的确证试验。一般情况下,一旦梅毒患者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呈阳性,即使经过正规有效治疗,仍将终身阳性。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