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牙列、牙合与颌位(颌位)第三节颌位(mandibularposition)颌位:下颌骨对上颌骨乃至颅骨的位置关系上下颌骨的位置关系,无论有无牙的接触颞下颌关节髁状突下颌骨的三种基本位置:牙尖交错位(正中牙合位,牙位)后退接触位(正中关系?,后退位)姿势位(息止颌位,休息位,肌位)颌位重复性髁状突位置牙合型临床意义咀嚼系统(masticatorysystem)功能整体:牙合咀嚼肌TMJ神经系统等颌位一、牙尖交错位牙尖交错位(intercuspalposition,ICP)牙尖窝交错最大面积接触时下颌的位置。即牙尖交错_时下颌的位置。因此位是由牙来维持的,随牙尖交错_存在和变化的,故又称牙位㈡牙尖交错位正常的标志描述的变量有:髁突在下颌窝中的位置上下牙的咬合对应关系⒈颞下颌关节:⑴髁突在下颌窝中央,关节的前后上间隙约相等⑵髁突的关节前斜面、关节盘中带、关节结节后斜面三者之间密切接触⑶双侧髁突形态和位置对称,关节内压力正常。⒉咬合关系:正常咬合垂直高度,上下牙牙尖交错,接触广泛紧密正常的牙尖斜面引导作用下颌骨的对称运动中两侧咀嚼肌收缩对称、有力牙尖交错位的特点⒈牙尖交错牙合位于颌面部中央,牙列与咬合都是很规范的,上下颌牙列的中线与颌面部中线一致,与上下唇系带相一致。⒉髁突的位置位于关节凹的中部,前后间隙相等,左右两侧髁突相互平衡,使下颌骨位于左右两侧相互对称的位置上,牙尖交错位在两侧颞下颌关节之间的中央,双侧的颞下颌关节是联动对称性关节⒊下颌骨的对称运动中两侧咀嚼肌收缩对称、有力,由正常的牙尖斜面引导作用到牙尖交错的位置上,保持上下牙列对正,这是牙尖交错位正常的标志。此位的异常,是口颌系统紊乱的客观指标。⒋此位时的牙合关系具有牙合面接触广泛,牙尖相互交错接触的特点。它达到正常咬合垂直高度,上下牙牙尖交错,接触广泛紧密。⒌以牙尖交错合为依存条件,牙尖交错合异常(错合多牙缺重度磨耗)ICP改变,牙尖交错位随牙尖交错合存在、变化、丧失⒍牙尖交错位与正中牙合位:有些人其牙尖交错牙合不在面部中央,或是下颌运动时,位置不正,偏左或偏右,表现为口颌系统功能的紊乱,此时牙尖交错_及牙尖交错位不能称为正中牙合及正中牙合位。㈣牙尖交错位正常的意义①是下颌的主要功能位,咀嚼、言语、吞咽等功能活动均与其关系密切②易重复,临床作为检查、诊断和治疗的基准位③牙尖交错位正常使双侧咀嚼肌均衡对称发挥收缩力二、下颌后退接触位下颌后退接触位(retrudedcontactposition,RCP)定义:下颌不偏左,不偏右,髁状突位于关节窝的最后位,向上有牙的接触。(一)定义(一)定义下颌从牙尖交错位再向后退少许(约下颌从牙尖交错位再向后退少许(约1mm1mm左左右)的位置,称为后退接触位,是下颌的生右)的位置,称为后退接触位,是下颌的生理性最后位。理性最后位。该位是由韧带悬吊的一种颌位关系,故称韧该位是由韧带悬吊的一种颌位关系,故称韧带位。带位。因下颌具有在后退接触位时才可作沿水平轴因下颌具有在后退接触位时才可作沿水平轴转动的铰链运动,故又称为铰链位。转动的铰链运动,故又称为铰链位。后退接触位时上下牙的接触关系后退接触位时上下牙的接触关系下颌后退接触位RCPRCP与ICP的关系二位,一位1)一致性:RCP=ICP2)协调性:长正中(90%)长正中(longcentric):RCP直向前滑动1mm(成人平均为0.8mm±0.38mm),到ICP,此过程中无咬合障碍,此距离为长正中。3)不协调性:RCP到ICP有牙合障碍,偏滑。1mm㈡后退接触位形成机制(了解)⒈髁突后方关节窝内为软组织结构,有缓冲空间,使髁突向后移动具有可能性⒉颞下颌关节韧带具有一定的可让性,它对髁突具有向后的限制作用,同时也有一定的缓冲范围,故又把此位称韧带位⒊肌肉收缩是各种运动必不可少的,该位置的发生及维持主要由颞肌后束和二腹肌前腹、下颌舌骨肌、颏舌骨肌等舌骨上肌收缩实现㈢后退接触位的意义⒈由于此位置重复性好,当全口牙或大多数牙丧失后,牙尖交错位也丧失,此位置仍存在,临床修复中以此来取得牙尖交错位的参考位⒉是下颌的功能位㈣获取后退接触位的方法(了解)被动法:双手托住受试者的下颌,两拇指放在下唇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