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治概述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椎间盘退变或在外因作用下,引起腰椎间盘纤维环部分或全部破裂,髓核向外突出压迫神经根、脊髓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为骨伤常见病、多发病。多见于20-40青壮年,男性较多。多见于第四、五腰椎之间及腰五骶一之间。病因病理内因: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外因:外伤、劳损、受寒腰椎间盘纤维环发生破裂,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发病椎间盘的组成:纤维环、髓核、软骨板。椎间盘的作用:稳定脊椎、缓冲震荡等椎间盘受到负荷时形态改变椎管与神经根的关系病因病理(一)病因本病发生的原因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内因主要是腰椎间盘自身的退行性改变及解剖学上的薄弱点,外因是外伤、慢性劳损、寒凉刺激等。1.内因:(1)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2)解剖学上的弱点:纤维环后部薄弱,后纵韧带的两侧较薄弱病因病理2.外因(1)外力损伤:外伤是引起纤维环破裂的主要原因,多数患者均有外伤史。(2)慢性劳损(3)寒冷刺激:少部分患者没有明显外伤和劳损病史,而仅仅受到寒冷的刺激而发病以上各种外因,都必须在椎间盘本身已有退行性改变的基础上才起作用。暴力脱出出血机化30岁盘脱水变性动力不稳突出→后纵Lig撕裂Ca沉积膨出骨棘形成(40~50岁)纤维环、髓核退化椎旁肌肉代偿椎间隙变窄小关节不稳附着点炎症腰肌劳损平衡、退变炎症、Lig增厚无阳性体征(代偿)腰活动度受限椎管狭窄无痛(50岁)间歇性跛行(失代偿)先天、滑脱、脊柱骨折复位不良(容积减少)椎间盘生理及病理变化椎间盘突出症的分型1.依据髓核的方向,分为三种类型。(1)向椎体前突出,不能引起特殊症状,无临床意义。(2)向椎体内突出,是髓核向软骨板内突出,突出物压入椎骨的松质骨,形成杯状缺口,久之,缺口边缘可出现钙化。(3)向椎体后缘突出,一般所谓椎间盘突出,实际皆属此型,因为向椎体后方突出的髓核可压迫神经根,产生临床症状,故为三类中最重要者。椎间盘突出症的分型2.椎体后突出,根据突出部位,分三类:(1)单侧型(2)双侧型(3)中央型3.依据髓核突出程度,可分为三型:(1)幼弱型(隐藏型)(2)成熟型(破裂型)(3)移行型(突出型)诊断要点(一)症状1.腰部疼痛2.下肢放射痛3.脊柱发生侧弯,多数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腰脊柱侧弯,若突出物位于神经根的外上方,侧腰脊柱向患侧侧弯,若突出物位于神经根的内下方,则腰脊柱侧凸向健侧,此种脊柱侧弯,是肌体保护性的避开突出物对神经根的压迫。诊断要点(一)症状:4.腰部活动障碍5.主观麻木感,病程较久者,常有主观麻木感,检查时,可发现客观麻木区,中央型髓核突出可发生鞍区麻痹。6.患肢发凉诊断要点(二)检查:体格检查对本症的诊断和治疗都很重要,常用检查有:1.腰脊柱的形态:检查发现多数有脊柱侧弯,腰椎生理曲线减小或消失,甚则出现腰脊柱反弓。2.压痛点:多数患者在患侧L4~L5或L5~S1椎间隙旁有明显压痛,有时压痛可向患侧下肢放射,并在环跳、居髎、委中、阳陵泉、昆仑、等穴,也常有不同程度的压痛。3.功能活动障碍,大多数患者出现腰部功能活动受限,以后伸受限为多见。诊断要点4.特殊检查:(1)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阳性。(2)拇趾背伸或趾屈力减弱。(3)屈颈试验阳性。5.肌腱反射及皮肤感觉的改变6.X线片检查7.造影、CT断层扫描或磁共振(MRI)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一)1、腰痛及下肢放射痛腰痛:深在,有加重因素(腹压增高时)腰痛:深在,有加重因素(腹压增高时)放射痛:为坐骨神经的行程(大腿后---小腿外----足背)放射痛:为坐骨神经的行程(大腿后---小腿外----足背)•痛:为炎症急性期主要表现•麻:为压迫,或压迹效应,炎症消退•胀:为椎管内压力增高的表现•痛:为炎症急性期主要表现•麻:为压迫,或压迹效应,炎症消退•胀:为椎管内压力增高的表现2、体征脊柱侧弯脊柱侧弯跛行跛行肌肉萎缩肌肉萎缩腰功能受限腰功能受限压迫时间超过三个月,失去营养作用神经根受压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二)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三)3、检查屈颈试验屈颈试验:加大椎管压力,准确率90%直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