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外二科王斌(2019/02健康教育)(一)概述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较为常见的疾患之一,主要是因为腰椎间盘各部分(髓核、纤维环及软骨板),尤其是髓核,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后,在外力因素的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导致相邻脊神经根遭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腰部疼痛,一侧下肢或双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症以腰4~5、腰5~骶1发病率最高,约占95%。腰椎间盘病变1.腰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是基本因素(最常见之一)髓核的退变主要表现为含水量的降低,并可因失水引起椎节失稳、松动等小范围的病理改变;纤维环的退变主要表现为坚韧程度的降低,比如椎间盘的钙化。2.损伤(最常见之二)长期反复的外力作用,比如长期从事体力劳动(搬重物,贴砖,长时间站立等)。3.椎间盘自身解剖因素的弱点椎间盘在成年之后逐渐缺乏血液循环,修复能力差。在上述因素作用的基础上,某种可导致椎间盘所承受压力突然升高的诱发因素,即可能使弹性较差的髓核穿过已变得不太坚韧的纤维环,造成髓核突出。(二)病因4.遗传因素腰椎间盘突出症有家族性发病的报道。5.腰骶先天异常包括腰椎骶化、骶椎腰化、半椎体畸形、小关节畸形和关节突不对称等。上述因素可使下腰椎承受的压力发生改变,从而构成椎间盘内压升高和易发生退变和损伤。6.诱发因素在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基础上,某种可诱发椎间隙压力突然升高的因素可致髓核突出。常见的诱发因素有增加腹压、腰姿不正、突然负重、妊娠、受寒和受潮等。1、腰痛(最先出现,下腰部伴臀部疼痛)2、下肢放射痛(表现为坐骨神经痛。典型坐骨神经痛是从下腰部向臀部、大腿后方、小腿外侧直到足部的放射痛,在喷嚏和咳嗽等腹压增高的情况下疼痛会加剧)3.马尾神经症状(主要表现为大、小便障碍,会阴和肛周感觉异常)症状1、一般体征①腰椎侧突②腰部活动受限③压痛、叩痛及骶棘肌痉挛2、特殊体征①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②股神经牵拉试验3、神经系统表现①感觉障碍②肌力下降③反射改变体征(三)临床表现(四)腰椎间盘的预防及治疗护理措施1、睡眠姿势2、站立体位3、坐位4、下蹲拾物5、正确使用腰围6、腰背肌功能锻炼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预防1睡眠姿势长期睡眠姿势不良也可导致腰腿痛的发生,一般而言,睡姿应使头颈保持自然仰伸位最为理想,最好平卧于木板床,使膝髋略屈曲。对不习惯仰卧者,采取侧卧位亦可,但头颈部及双下肢仍以此种姿势为佳。俯卧位无论从生物力学或从保持呼吸道通畅来看都是欠科学的,应加以改正。此外,枕头不能太高或太低,要根据个人情况,一般7-9cm较为适当,而且枕头宽度也要适当,颈部不能悬空。仰卧位起床时,最好先采取侧卧位,然后在双上肢的支撑下,使躯干离开床面,这样要比仰卧位起床省力的多。2站立体位长时间站立工作者,应适当使双臂上伸或做蹲体动作,这样可使腰部骨关节及肌肉得到调节,消除疲劳,延长腰肌耐力。应尽量避免在一个固定的体位下持续工作。经常需要长期站立的工作者应学会“站立平腰保护法”,即轻轻收缩臀肌,双膝微弯,此时骨盆即转向前方,腹肌内收,腰椎生理前凸变平,这样,就可以调节脊柱负重线,达到消除疲劳和疼痛的目的。3坐位长时间坐位工作者除要注意坐姿和经常活动腿外,自坐位起立时,应先将上身前倾,两足向后,使上身力量分布在两足,然后起立。4下蹲拾物先靠近物体,患腿在前,健腿在后,健腿微屈身体重心下移,腰部保持直立蹲下拾物,然后双臂握紧重物后起立,转身时,以脚为轴,身体和物体一起转动,不可旋转腰部,移动双腿搬运到指定地点,再下蹲放下重物。工作和生活中,避免长期处于固定的体位,每隔1-2小时,应更换姿势,活动一次。日常生活中尽量避免穿高跟鞋,鞋跟以3cm为宜,以免增加腰部负担。上下楼梯应全足踏实在梯子上,膝部屈曲,收腹,上身挺直。扫帚、拖把把加长,避免腰部过渡弯曲。洗菜、淘米盆应齐腰高度。排便采取坐便式排便和坐便椅排便。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1、非手术治疗A:用药(支持治疗):止疼、消肿(应用脱水剂)、活血化瘀改善循环;B:理疗、推拿按摩,牵引等;C:佩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