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沟通的方法与技巧医师和患者之间的传统关系是“家长式”,医师往往不需要和患者进行双向沟通,只是简单的告诉患者你生病了,需要检查,需要治疗或手术。患者也一般会被动接受,不会怀疑或挑战医师的权威。在一切顺利时,就不会有什么大问题。一旦出现医疗事故,在亲属和朋友,或者是律师的介入下,事情就会变得复杂起来。这时受到质疑的不仅仅是不良结局的本身,还包括诊断和治疗方式是否合适,事先有没有知情同意和知情选择。要想避免这些不必要纠纷的发生,最好的办法是改变传统的“家长式”医患关系,转变为平等的、可以相互沟通和交流的关系。一、医患的权利和义务二、医患沟通的基本原则三、医患沟通的语言技巧四、医患沟通的行为技巧五、医患书面沟通注意事项一、医患的权利和义务医患关系是指在医疗诊治过程中医务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形成的社会关系,此种关系即称为医患关系。医患关系的形成受到各种法律、法规的约束。医患双方必须在合法、合情、合理的前提下维护自身的权利,同时承担相应的义务。一、医患的权利和义务医务人员职责:1.恪尽职守,遵守技术操作规范;2.树立敬业精神,遵守职业道德,尽职尽责为患者服务;3.“以患者安全为中心”,尊重患者的各项合法权利,充分体现知情告知义务。一、医患的权利和义务患者的权利:1.就医权;2.知情同意权;3.隐私权。二、医患沟通的基本原则医患沟通是指医患双方在现行法律法规的框架下,就患者的病情、疾病的发展、诊疗方案、医疗风险、治疗效果、治疗费用,通过语言和文字材料等形式进行交流,达成共识,取得同意的医疗行为。二、医患沟通的基本原则《侵权责任法》第五十五条规定: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当向患者说明病情和医疗措施。需要实施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的,医务人员应当及时向患者说明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情况,并取得其书面同意;不宜向患者说明的,应当向患者的近亲属说明,并取得其书面同意。二、医患沟通的基本原则因此,有效的医患沟通是促进医患双方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的基础,是医疗措施有效实施的保证,是避免医疗纠纷发生的防范措施,是诊疗活动中医患双方法律权利与义务的体现。二、医患沟通的基本原则基本原则:1.平等性平等合作的方向发展,患者不再单是被动的接受治疗,而成为诊疗活动的真正参与者;2.科学性医师保持严谨的科学态度,既不能夸大治疗效果也不能过度的采取防御性治疗;3.及时性在初次就诊、病情变化、意外事件发生等情况时都必须及时告知和沟通;4.人文性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多从患者的角度出发,取得患者的信任;5.科普性医患不对等性,用患者理解、听得懂的语言进行沟通;6.合法性医患沟通既是医疗行为,也是一种法律行为。三、医患沟通的语言技巧语言是情感交流及信息传递的重要工具。对医务工作者来说,良好的语言沟通技巧可以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而糟糕的沟通则给患者带来痛苦及绝望。因此,语言既可以治病,也可以致病。医务工作者因为忙碌而疏于沟通或缺乏有效沟通技巧,是目前医患矛盾日益凸显的重要原因之一。良好的医患沟通,不但可以避免临床工作中不必要的麻烦,可以让患者依从性提高,而且能提升医务工作者的人气指数。患者心目中好的“白衣天使”不一定是医术高超之人,但一定是与患者相处融洽之人。三、医患沟通的语言技巧1.和善的交流态度询问病史时一定要以温和的态度和委婉的语气鼓励患者,因为好多文化层次低的患者自述病史时说不清、道不明,当遇到态度恶劣、不耐烦的医师时更害怕说,这就容易延误病情。2.通俗而准确的沟通语言语言沟通需要因人而异,针对不同的文化层次,需要不同的语言沟通;语言沟通时适当诙谐可以拉近医患距离,医患关系融洽既能让患者就医舒服,也能让医师高兴,若在工作中稍有疏忽,患者也能理解。3.重视与患者家属的有效沟通在医疗行为中,我们不但对患者有有效的沟通,同时需对患者亲属及陪护有良好的沟通。4.注意与特殊患者及家属的语言沟通在询问病史时,了解患者的家庭背景、文化底蕴对你整个医疗行为有所帮助,比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