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两篇》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永久的生命》,是近现代著名严文井作者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永久的生命》在写法上,先谈生命的易逝,欲扬先抑;再谈生命的永久,正面展开;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善于把深刻的哲理讲的简单,《我为什么而活着》就是最好的代表作。文中,作者将支配自己一生的三种信念——对爱情额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让人充分体会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高远的精神追求。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掌握阅读哲理散文的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 1.揣摩文章的语言,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 作者的感情。 2.通 过小 组 讨 论 和自学展示 ,培 养 学生自主阅读分析作品 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 值 观: 体会作者对爱情与知识的执 著追求,对人类和平 与安 宁 的莫 大 关 心 ,感受 罗素崇 高而博 大 的胸 怀 ,引 导 学生树 立 正确 的人生观和价 值 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在阅读中品味本文语言所具有的感召力、感染力以及理性色彩。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人生观,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个命题产生自己的思考。 理清思路,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课时计划】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冰心说,生命像一棵小树,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伸展,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的破土而出。那么,在作家严文井笔下,生命又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一起来寻求答案吧! (板书课题) 2、作者简介: 闫文井,原名严文锦,1934 年毕业于湖北省立高级中学,次年到北京图书馆工作,并开 始 以“严文井”的名字 发 表作品。1937 年出版 散 文《 山 寺 暮 》 。1938 年5 月 到延 安 ,进入抗 日 军 政 大 学学习 ,7 月 加 入中国 共 产党 ,1939 年在延 安 鲁 迅 艺 术 学院 文学系 任 教。 3、背 景介绍 : 《 永 久 的生命》 是严文井在1942 年写 的一篇 带 有哲 理意 蕴 的散 文。文章 揭 示 出个体 的生命是卑 微 柔 弱 的,但 就 整 个人类 来说,生命是永 久 不 朽 的,表达了 作者积 极 乐观的人生态度 ,同 时要 感谢 生命,并以自己全 部 热 情回 报 生命。 二 、初 读课文,整 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