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激相关障碍应激相关障碍应激相关障碍的概念应激相关障碍的概念指一组主要由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引起的异常心理反应,导致的精神障碍。•凡是需要个体动员自身的心理生理资源或外部资源进行调节,重新加以适应的生活境遇的改变和环境改变都可视为生活事件。重大事件重大事件不可抗拒、造成群死群伤、重大灾难性事件如:台风、海啸、地震、空难、特大火灾一般事件(对个人很重要)一般事件(对个人很重要)•工作学习问题•恋爱婚姻•突发事件:如亲人亡故、车祸心理创伤造成伤害是难以估量的心理创伤造成伤害是难以估量的•原理:•应激源(生活事件)—防御系统—应激反应1、应激源:各种生活事件。2、防御系统:个体素质(遗传、个性、年龄、健康状况)、认知评价、心理防卫机制、社会支持系统。3、应激反应:心理、生理、行为。应激的生物中介机制应激的生物中介机制•应激的生理变化有助于机体适应环境,短期内起保护作用。但长期如此则造成损害。1、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与心身疾病、精神疾病密切相关。2、蓝斑—去甲肾上腺素/自主神经系统(SAM):与警觉、焦虑有关。3、免疫系统/凝血系统:心血管病风险。心理应激的控制原则心理应激的控制原则改善应对水平(积极的防卫机制)寻求支持心理咨询与治疗适当的药物治疗。唐山地震唐山地震2020年后的回顾调查年后的回顾调查((19961996))•1、急性应激障碍共335(18.48%)其中兴奋型159例,抑制型176例。•2、延迟性应激障碍402例(22.17%)•3、明显情绪反应810例(44.68%)•4、正常266人(14.67%)。•5、延迟性应激障碍中,一年内痊愈的272例(67.7%);1~10年100(24.9%);20年仍未愈17例(0.94%)。(一)急性应激障碍(一)急性应激障碍急性应激障碍是遭遇创伤性事件后的一过性状况,症状的出现在事件发生后几分钟或在几小时内,并且在几天内消失,快者几小时就可恢复。临床症状最初多表现为茫然、注意狭窄、意识清晰度下降、定向困难,可有激越兴奋、活动过多,也可表现为抑郁退缩,甚至达到木僵的程度。焦虑症状常见,如出汗、心律加快、面赤等,有时患者不能回忆创伤性事件。诊断诊断1、症状标准以异乎寻常的和严重的精神打击作为原因,并至少有下列1项:⑴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定盲目性;⑵有情感迟纯的精神运动性抑制(如反应性木僵),可有轻度意识模糊。2、严重标准社会功能严重受损。3、病程标准在遭遇精神打击后很快发病,常在几分钟至几小时。病程短暂,一般持续数小时到一周,通常在一个月内缓解。4、排除标准排除癔症、器质性精神障碍、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及抑郁症。(二)创伤后应激障碍(二)创伤后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表现为在重大创伤性事件后出现一系列特征性症状。1、以各种形式重新体验创伤性事件,如频频出现的痛苦梦境、闯入性回忆(闪回);2、对创伤相关的剌激存在持续的回避;3、持续性的焦虑和警觉水平增高,如难以入睡,易受惊吓等。诊断诊断症状标准:遭受了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异乎寻常的创伤性事件或处境(天灾人祸)。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病理性重现),并至少有下列1项:⑴不由自主地回想受打击的经历;⑵反复出现创伤性内容的噩梦;⑶反复发生错觉或幻觉;⑷反复发生“触景生情”式的精神痛苦或生理反应,如心跳、出汗、面色苍白等。持续的警觉性增高,表现为至少下述之1项:⑴难以入睡或睡眠不深;⑵易激惹;⑶集中注意困难;⑷过分的担惊受怕。排除标准:排除情感性精神障碍、其他应激障碍、神经症、躯体形式障碍等。主要的治疗方法主要的治疗方法心理治疗心理治疗焦虑处理,教给患者各种技巧,更好地应对症状,主要的技术有:放松训练(系统的肌肉放松)、呼吸训练(学习缓慢的腹式呼吸)、正性思维(用积极的想法替代消极的想法)、自信训练(学会表达感受、意见和愿望)、想法终止(默念“停”来消除令人痛苦的想法)。心理治疗心理治疗认知治疗:帮助患者通过改变各种不合理的假设、信念来改善情绪和功能。如相当比例创伤性事件的幸存者有强烈的自责。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暴露疗法:让患者面对与创伤有关的特定的情境、人、物体、记忆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