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创人工气道的温湿化技术解读在危重症患者抢救与复苏的环节里,保证气道通畅是最重要最基本的。一、什么是温湿化技术气道湿化技术是指在一定温度控制下,应用湿化器将水分散成极细的微粒,以水蒸气的形式增加吸入呼吸道的气体中的湿度,达到湿润气道粘膜、稀释痰液、保持呼吸道粘膜纤毛系统的正常运动和廓清功能的一种物理疗法,是人工气道管理的一个标准过程[1]。二、建立人工气道后为什么要温湿化在危重症患者抢救与复苏的环节里,保证气道通畅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其中,人工气道是保证气道通畅的有效手段,但当我们建立人工气道(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时,由于上呼吸道气管黏膜被绕开,丧失了正常上呼吸道对吸入气体的加温加湿功能,所以重症患者,如果没有充分的气道温湿化,就会出现气管内黏膜底层的结缔组织发生结构性变化, 黏液 - 纤毛转运系统出现功能障碍,无法通过发挥气道纤毛上皮细胞的摆动功能清除痰液,再加上自身免疫系统等因素,会导致分泌物黏稠,引起排痰不畅等情况[2] ,易导致痰栓堵塞气道,出现氧合下降 , 有 效 通 气 不 佳 , 肺 部 感 染 , 增 加 了VAP 等 并 发 症 的 发 生 率[3]。三、理想的温湿化要求是多少Williams等进行的一项Meta 分析评价了吸入气体的温度和湿度对于气道黏膜功能的影响[4] 。他们提出了一个模型:高于或低于理想温度和湿度条件下,气道黏膜功能均会受损,湿化液温度过低,低于30℃可导致纤毛运动减弱;Oostdam 等的研究显示,吸入干燥空气的动物气道的疏松结缔组织血管外水显著减少,气道对组胺的反应性增高[5] 。继发于黏稠或干燥分泌物的堵塞与湿化不佳显著相关[6] 。湿化液温度过高,高于40℃也可导致纤毛运动减弱,气道灼伤、体温增加。所以,充分的黏液、纤毛功能是理想湿化的标志。理想情况下,正常人生理性的肺泡温饱和界面(ISB) 的温度为37o C, 相对湿度为100%,绝对湿度为44mg/L ,吸入气体的理想温度应接近正常患者气道开口的温度,吸人气体的温度应在37℃ [7] 。一旦选择了加湿装置,因为湿化装置和临床湿化方法的不同,确定最佳的热度和湿度是困难的,根据 AARC推荐:使吸入气体的绝对湿度至少达到30mgH2O/L或相对湿度达到 100%,输送气体温度在30℃ [7] ,加热湿化器能够使输送气体达到接近 37℃的体温,并使相对湿度达到 100 %。四、常用的温湿化装置有哪些湿化装置的目的是湿化气道,将吸入气体进行加温及加湿,使吸入气体温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