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性疫苗免疫学导论1疫苗•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立克次氏体、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2疫苗的发展史18世纪早期,中国人以接种“天花”患者的脓液预防疾病的方法传入了欧洲。与此同时,英国乡村医生詹纳(E.Jenner)也发现接触牛痘病牛的挤牛奶女工不会患“天花”,于是他改进了接种方法并取得了人体试验的成功。由此开始,疫苗学与免疫学诞生。3巴斯德发现在实验室培养的条件下,导致禽类发生瘟疫的细菌毒力减弱了,并且由此可以诱导出耐受性和毒性更强的细菌。进一步的研究使得他研制出有效地抵抗炭疽热、霍乱和狂犬病毒的疫苗。4冯贝林(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德国医学家利用白喉及破伤风的可溶性毒素,将其去毒后进行免疫接种,建立了被动免疫治疗法,这个方法在抗传染性疾病治疗方法的发展里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因研究了白喉的血清疗法而获得1901年首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5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人类发现了体液免疫现象。活的或者灭活疫苗的效价(在血清反应中,抗原抗体结合出现明显可见反应的最大的抗体或抗原制剂的稀释度称为效价。)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除了上面提到的疫苗,伤寒热、志贺氏细菌性痢疾、结核、白喉、破伤风和百日咳疫苗被成功制备。6•20世纪50年代以后,进入了疫苗发展的现代时期,这个时期是疫苗的多产时期。•这个时期的疫苗分为,全细菌疫苗、半细菌疫苗、病毒重组亚单位疫苗、体外培养的活病毒疫苗以及灭活病毒疫苗。细菌疫苗主要集中于次单元荚膜多糖制剂,然而减毒的全细菌疫苗也有极大的进展。7疫苗本质•本质:利用疫苗(包括减毒的或杀死的病原体,甚至抗原表位的肽段)的免疫原性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或激活免疫细胞以抵御强毒性的病原体的侵袭。8疫苗免疫原理•当疫苗进入体内后,会刺激体内免疫系统,发生一系列免疫反应,受到刺激的B细胞进而转变成浆细胞,不断分裂并产生大量的抗体,将病毒杀死。然后B细胞在人体中转变成为记忆细胞,一旦同样病毒第二次入侵,会立刻被消灭掉,不产生丝毫病变。所以一旦某人患过此种疾病自然便有了相应抗体,无需注射疫苗。9B细胞的记忆功能1011疫苗免疫的原理淋巴液血液组织液粘膜表面致敏淋巴细胞抗体致敏阶段疫苗机体B细胞T细胞反应阶段分化,增殖记忆细胞淋巴母细胞浆细胞效应阶段病原疫苗可以使人们无需感染某种疾病就形成对它的免疫力,这正是它的美妙之处。疫苗耍了个小花招,让人体相信它是已然成形的疾病。12疫苗分类疫苗预防性疫苗常规疫苗重组活疫苗多肽疫苗DNA疫苗治疗性疫苗活疫苗死疫苗多联多价疫苗13预防性疫苗是用免疫手段将预防传染病的抗原通过适宜途径种入人体,模拟一个轻度的自然感染或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诱发、促使机体处于免疫状态,产生自动免疫力,从而增强个体和群体的对抗相应传染病的能力,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治疗性疫苗是指在已感染病原生物或患某些疾病的机体中,可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应答,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制品。14活疫苗活疫苗又称减毒疫苗是指人工定向变异或从自然界筛选获得毒力减弱或基本无毒的病原微生物制成的预防制品。15疫苗中病毒的毒性被大大削弱,只能在人体中疫苗中病毒的毒性被大大削弱,只能在人体中繁殖分裂繁殖分裂2020次。相比之下,正常的病毒能够分裂成次。相比之下,正常的病毒能够分裂成千上万次。通过实验室的处理,这些病毒或细菌既千上万次。通过实验室的处理,这些病毒或细菌既能保持活性,进行繁殖分裂,但又不能引起严重的能保持活性,进行繁殖分裂,但又不能引起严重的疾病。如此一来,它们便足以使免疫系统生产出足疾病。如此一来,它们便足以使免疫系统生产出足够抗体,从容应对日后可能面对的疾病。够抗体,从容应对日后可能面对的疾病。16•种类:卡介苗、麻疹、脊髓灰质炎疫苗、风疹等疫苗。•优点:免疫作用强,接种量小,一般只需接种一次。•缺点:稳定性差,不易保存。活疫苗种类和优缺点17死疫苗•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将标准微生物株杀死或灭活制备而成的预防制剂,称为死疫苗。•种类:伤寒、霍乱、百日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