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指导原则外科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指导原则•预防用药目的•手术切口分类•抗菌药物使用适应症•抗菌药物的选择•用药时机•用药疗程外科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目的•预防手术切口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预防清洁-污染或污染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及全身性感染。强调抗菌药物选择的针对性手术切口分类(I、II、III、IV)•I类切口手术:清洁手术。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如甲状腺次全切术、乳腺肿块切除术、腹股沟疝修补术、开颅血肿清除、白内障手术、关节置换术、永久起博器植入术)•通常不需要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有高危因素者可考虑预防应用抗菌药物。2012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方案新增要求•I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标准进一步细化•腹股沟疝修补术(包括补片修补术)•甲状腺疾病手术•乳腺疾病手术•关节镜检查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颅骨肿物切除手术•经血管途径介入诊断手术原则上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I类切口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高危因素•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手术涉及重要器官(头颅、心脏、眼内)•手术有异物植入(瓣膜、永久起博器、关节置换)•手术患者年龄>70岁•糖尿病患者且血糖控制不佳•恶性肿瘤放、化疗中患者严格控制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Ⅰ类切口手术一般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确需使用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药物选择、用药起始与持续时间。•术前0.5-2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首次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术中应给予第二剂。•总预防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个别延长至48小时。II类切口手术:清洁-污染手术•定义: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大手术、经阴道子宫切除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由于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引起感染,因此需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术前0.5-2h给药。•剖宫产应在断脐后给药。•术后48小时内停药。III类切口手术:污染手术•定义:由于胃肠道、尿路、胆道体液大量溢出或开放性创伤已造成手术野严重污染的手术。•需要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一般在48h内停药,少数可用药3-7天。IV类:感染手术•定义:术前已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肝脓肿、肺脓肿、气性坏疽)•应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一代头孢常用:头孢唑啉1-2g•二代头孢常用:头孢呋辛1.5g•三代头孢常用:头孢曲松1-2g•抗厌氧菌常用:甲硝唑0.5g•对头孢、青霉素类过敏者,可选克林霉素预防葡萄球菌、链球菌感染。可选氨曲南预防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必要时联合使用。•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检出率高时,在进行人工材料植入(心脏瓣膜置换、永久起博器置入、人工关节置换)时可选用万古霉素、去甲万古。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经验性治疗可用于肠道感染、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和社区获得性泌尿系统感染。•其他感染性疾病治疗要在病情和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逐步实现参照致病菌药敏试验结果或本地区细菌耐药监测结果选用该类药物。•应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物作为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泌尿外科术前可用环丙沙星注射液预防手术感染。病例分析•性别女年龄41体重55Kg诊断: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手术名称: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切口类别:Ⅱ•手术开始时间:10月14日12时30分手术结束时间:10月14日13时30分•左氧氟沙星0.3g10/1409:14-10/1410:14左氧氟沙星0.3gq12h10/1413:38-10/1710:00评价:1.药物选择不合理。应选二代头孢菌素。2.术前用药时间>2h,应在术前0.5-2h内给药。3.术后预防用药时间>48h,不合理。4.日剂量过大。仅在重度感染患者及病原菌对本品敏感性较差者(如铜绿假单胞菌)中,每日最大剂量可增至0.6g,分2次静滴。小结•1.注意区分I-IV类切口•2.注意有无预防用药适应症•3.注意药物选择是否得当•4.注意用药时机及疗程•5.落实医嘱执行•6.注意预防与治疗间的转变(病程、实验室指标)•7.加强无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