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正常足月儿和早产儿的特点与护理——新生儿室正常足月儿(normalterminfant)是指胎龄≥37周并<42周,出生体重≥2500g并≤4000g,无畸形或疾病的活产婴儿。早产儿又称未成熟儿(preterminfant;prematureinfant)。近年来我国早产儿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985年为4.5%,1998年为5.87%,而2002~2003年上升至7.76%,即我国每年约有256万早产儿出生。其死亡率约为12.7%~20.8%,且胎龄愈小,体重愈轻,死亡率愈高。根据美国的资料,出生体重500~600g和1250~1500g的婴儿存活率分别为近20%和90%以上;出生体重在1500g以下者死亡人数占整个新生儿死亡人数的50%以上,而占婴儿的50%,是医学和伦理学领域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因此,预防早产对于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减少儿童的伤残率均具有重要意义。母孕期感染、吸烟、酗酒、吸毒、外伤、生殖器畸形、过度劳累及多胎等是引起早产的原因。另外,种族和遗传因素与早产也有一定的关系。1.正常足月儿和早产儿外观特点不同胎龄的正常足月儿与早产儿在外观上各具特点(见表7-2),因此可根据初生婴儿的体格特征和神经发育成熟度来评定其胎龄。目前国际上有数种评分方法,最常用的是Ballard评分法。2.正常足月儿和早产儿生理特点(1)呼吸系统:胎儿肺内充满液体,分娩时儿茶酚胺释放使肺液分泌减少,足月儿约30~35ml/kg,出生时经产道挤压,约1/3肺液由口鼻排出,其余在建立呼吸后由肺间质内毛细血管和淋巴管吸收,如吸收延迟,则出现湿肺症状。呼吸频率较快,安静时约为40次/分左右,如持续超过60~70次/分称呼吸急促,常由呼吸或其他系统疾病所致。胸廓呈圆桶状,肋间肌薄弱,呼吸主要靠膈肌的升降,呈腹式呼吸。呼吸道管腔狭窄,黏膜柔嫩,血管丰富,纤毛运动差,易致气道阻塞、感染、呼吸困难及拒乳。早产儿由于:①呼吸中枢及呼吸器官发育不成熟;②红细胞内缺乏碳酸酐酶,碳酸分解为二氧化碳的数量减少,因而不能有效地刺激呼吸中枢;③肺泡数量少,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呈扁平立方形,毛细血管与肺泡间距离较大,气体交换率低;④呼吸肌发育不全,咳嗽反射弱。因此,早产儿呼吸浅快不规则,易出现周期性呼吸及呼吸暂停(apnea)或青紫。呼吸暂停是指呼吸停止>20秒,伴心率<100次/分及发绀。其发生率与胎龄有关,胎龄愈小、发生率愈高,且常于生后第1天出现。因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少,易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由于肺发育不成熟,易感高气道压力、高容量、高浓度氧以及炎性损伤而致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dysplasia,BPD),即慢性肺疾病(chroniclungdisease,CLD)。(2)循环系统:出生后血液循环动力学发生重大变化:①胎盘-脐血循环终止;②肺循环阻力下降,肺血流增加;③回流至左心房血量明显增多,体循环压力上升;④卵圆孔、动脉导管功能上关闭。严重肺炎、酸中毒、低氧血症时,肺血管压力升高,当压力等于或超过体循环时,可致卵圆孔、动脉导管重新开放,出现右向左分流,称持续胎儿循环persistentfetalcirculation,PFC),即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persistentpulmonaryhypertensionofnewborn,PPHN)。新生儿心率波动范围较大,通常为90~160次/分。足月儿血压平均为70/50mmHg(9.3/6.7kPa)。早产儿心率偏快,血压较低,部分可伴有动脉导管开放。(3)消化系统:足月儿出生时吞咽功能已经完善,但食管下部括约肌松弛,胃呈水平位,幽门括约肌较发达,易溢乳甚至呕吐。消化道面积相对较大,管壁薄、通透性高,有利于大量的流质及乳汁中营养物质的吸收,但肠腔内毒素和消化不全产物也容易进入血循环,引起中毒症状。除淀粉酶外,消化道已能分泌充足的消化酶,因此不宜过早喂淀粉类食物。胎便由胎儿肠道分泌物、胆汁及咽下的羊水等组成,呈糊状,为墨绿色。足月儿在生后24小时内排胎便,约2~3天排完。若生后24小时仍不排胎便,应排除肛门闭锁或其它消化道畸形。肝内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的量及活力不足,是生理性黄疸的主要原因,同时对多种药物处理能力(葡萄糖醛酸化)低下,易发生药物中毒。早产儿吸吮力差,吞咽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