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188-2007目录•1.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3.定义•3.1职业健康监护•3.2职业病•3.3职业禁忌证•4.总则•4.1职业健康监护目的•4.2责任和义务•4.3工作程序•4.4职业健康监护资料的应用•4.5职业健康监护的目标疾病•4.6开展职业健康监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界定原则•4.7职业健康监护人群的界定原则•4.8职业健康监护的种类和周期•4.9职业健康监护方法和检查指标的确定•4.10职业健康检查结果的报告与评价•4.11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和管理档案•4.12常规医学检查的内容•5.接触有害化学因素作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5.1铅及其无机化合物5.11磷及其无机化合物5.2四乙基铅5.12磷化氢5.3汞及其无机化合物5.13钡化合物(氯化钡、硝酸钡、醋酸钡)5.4锰及其无机化合物5.14钒及其无机化合物5.5铍及其无机化合物5.15有机锡化合物5.6镉及其无机化合物5.16铊及其无机化合物5.7铬及其无机化合物5.17羰基镍5.8氧化锌5.18氟及其无机化合物5.9砷5.19苯(接触工业甲苯、二甲苯参照执行)5.10胂/砷化氢(砷化三氢)5.20二硫化碳5.21四氯化碳5.31二氧化硫5.22甲醇5.32氮氧化物5.23汽油5.33氨5.24溴甲烷5.34光气5.251,2-二氯乙烷5.35甲醛5.26正己烷5.36一甲胺5.27苯的氨基与硝基化合物5.37一氧化碳5.28三硝基甲苯5.38硫化氢5.29联苯胺5.39氯乙烯5.30氯气5.40三氯乙烯5.41氯丙烯5.50丙烯酰胺5.42氯丁二烯5.51偏二甲基肼5.43有机氟5.52硫酸二甲酯5.44二异氰酸甲苯酯5.53有机磷杀虫剂5.45二甲基甲酰胺5.54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5.46氰及腈类化合物5.55拟除虫菊酯类5.47酚(酚类化合物如甲酚、邻苯二酚、间苯二酚、对苯二酚等参照执行)5.56酸雾或酸酐5.48五氯酚5.57致喘物5.49氯甲醚[双(氯甲基)醚参照执行]•6.粉尘作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6.1游离二氧化硅粉尘(结晶型二氧化硅粉尘)•6.2煤尘(包括煤矽尘)•6.3石棉粉尘•6.4其它粉尘•6.5棉尘(包括亚麻、软大麻、黄麻粉尘)•7.接触有害物理因素作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7.1噪声•7.2振动•7.3高温•7.4高气压•7.5紫外辐射(紫外线)•7.6微波•8.接触有害生物因素作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8.1布鲁菌属•8.2炭疽芽孢杆菌(简称炭疽杆菌)•9.特殊作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9.1电工作业•9.2高处作业•9.3压力容器作业•9.4结核病防治工作•9.5肝炎病防治工作•9.6职业机动车驾驶作业•9.7视屏作业•9.8高原作业•9.9航空作业定义•职业健康监护occupationalhealthsurveillance是以预防为目的,根据劳动者的职业接触史,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医学健康检查和健康相关资料的收集,连续性地监测劳动者的健康状况,分析劳动者健康变化与所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关系,并及时地将健康检查和资料分析结果报告给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本人,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保护劳动者健康。职业健康监护主要包括职业健康检查和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等内容。职业健康检查包括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和离岗后医学随访以及应急健康检查。•职业病occupationaldisease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它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职业禁忌证occupationalcontraindication是指劳动者从事特定职业或者接触特定职业病危害因素时,比一般职业人群更易于遭受职业病危害和罹患职业病或者可能导致原有自身疾病病情加重,或者在作业过程中诱发可能导致对他人生命健康构成危险的疾病的个人特殊生理或病理状态。•接触需要开展强制性健康监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人群,都应接受职业健康监护;•接触需要开展推荐性健康监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人群,原则上应根据用人单位的安排接受健康监护;•虽不是直接从事接触需要开展职业健康监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但在工作中受到与直接接触人员同样的或几乎同样的接触,应视同职业性接触,需和直接接触人员一样接受健康监护.职业健康监护人群的界定原则职业健康监护的种类•职业健康监护分为上岗前检查、在岗期间定期检查、离岗时检查、离岗后医学随访和应急健康检查五类。•上岗前健康检查主要目的是发现有无职业禁忌证,建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