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建筑意匠建筑的营造活动,是在人的谋划下进行的,这种营造之前的谋划通过模拟、预设而表现在图或模型上就是典型设计。设计是设计者的构思与权衡制约,从本质上说,人的思维活动是人的社会存在的反映。作为观念形态的意识不仅仅会反过来影响人的存在,同时作为文化积淀的、相对稳定的观念形态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存在,必须地要影响到设计者的设计过程建筑意匠就是探讨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尤其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有哪些相对稳定的、作为观念形态的社会文化意识影响了以至决定了古建筑设计的结果,这些影响有时怎么样转化为建筑的规划与设计过程的。然而中国古代建筑技术与艺术成就的辉煌灿烂却是世人尽知的,那么。它们是怎样按着另外一种机制去运行的呢?第一节营造活动中的观念形态这另外一种机制的基础就是实践理性精神。实践理性区别于工具理性之处在于它包含着实践过程与认识主体的意志性因素。房屋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就已不仅是遮风避雨之物,而是社会文化的标志物,营建活动中的观念性假设不仅是存在的反映,也已构成社会存在的一部分,于是通过礼制,通过社会中的民俗、心理结构等其他规范文化,作为形而上学的观念形态影响与制约着建筑的发展。一、天人合一宇宙观在影响建筑发展的诸多观念中,天人合一的观念是根本性的。天人合一就是西周以后。人们强调天与人的关系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一种观点。统治者将承天命、顺天意作为其统治合法性及震慑百姓的理论基础。力图将人间的秩序模拟成通过天象观测所认识到的天上的秩序,以求合法与永恒。士大夫也无不以探求天人关系,尤其是以天地之道来通达人道作为最高学问。天人合一在三个方面影响了中国建筑发展:其一,作为中央与地方以至乡村的最重要建筑活动,是创造与天及从属于天的下一个等级的若干神灵对话场所,它们构成了中国建筑体系的神圣核心和最具象征意义的部分。其二,州郡依其在国中位置寻求天上星宿为其对应物,名曰星野。其三,通过进一步的关于自然环境的具体认知及其他更低层次的事务中有序的把握,使天人合一观念逐渐转化为建筑中的关系。二、物我一天的自然观自然观是人对生活其中的可见的天然世界的认识。自然对于中国文化来说,包含着自与然两部分,即包含着人类自身以及周围世界的物质本体部分,即中国文化的自然观是将自然看做包含人类自身的物我一体的概念,人类及山、水、花、草、鱼、虫等都是从属于物质世界的体系的。在这种概念的作用下,人与自然其他要素是处于同样层次与地位上的。这既为确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奠定了思维基础,却也削弱了人对自然环境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三、阴阳有序的环境观环境观是指的是人对周围环境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从远古直到明清,阴阳的观念在不同的思想学派诠释下获得发展,其中战国后阴阳家糅合了五行说及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使得阴阳学说十分庞杂,但也都连同阴阳说中强调有序、强调变化的思想一道,影响了中国建筑的发展。阴阳有序的环境观对中国建筑影响表现:第一,认定了方位是有主有从,上古时代对太阳的崇拜形成日出日落的方位观,也是这一体系的一部分。第二,赋予构成环境的各种要素以相互依存又有主次的属性。第三,这种序的观念与礼制对社会等级制度的维护要求相结合并逐渐与车舆、服装等一样纳入到规范文化的要求中,且随着统治者强化等级制度、维护皇权至尊的需求日趋强烈而渐趋明确。四、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若干影响因素人类的社会文化心理结构式历史积淀的产物,它对建筑有着以下几方面的影响:内向性尚祖制中庸第二节选址于布局一、环境的分析与利用古人选址时遵守的原则:1、近水利而避水患,即接近水源但地势要高于洪水位。2、防卫性好。3、交通通畅,供应有保障,这一点在较大的消费性城市尤为重要4、注重小气候。5、理想的景观模式。6、有良好的环境主体,即对生活其中的人群的一定期待值,这是对社会环境的选择。二、环境改造与方位变通从大禹时代开始,历史就记录了古代中国人在认识自然规律、适应自然环境的同时,调整与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