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中内泄泻解析VIP免费

中内泄泻解析_第1页
1/27
中内泄泻解析_第2页
2/27
中内泄泻解析_第3页
3/27
泄泻韶关学院医学院彭卫一·概述(一)·定义:泄泻是由于外感时邪,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而导致脾失健运,引起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完谷不化,甚泻如水样为特征的病证。二、源流1、《内经》对泄泻病因病机的论述将本病称为“婺溏”、“飧泄”、“濡泄”、“洞泄”、“注下”、“后泄”等。《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因如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湿盛则濡泄。”《《素问·太阴阳明论》指出:“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月真满闭塞,下为飧泄。”《素问·举痛论》指出“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素问·宣明五气》谓:“大肠小肠为泄。”《内经》关于泄泻的理论体系,为后世奠定基础。2、汉唐时期泄泻与痢疾混为“下利”《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的“下利”包括泄泻和痢疾两病,而对泄泻的论述概括为实热和寒虚两大类,并提出实热泄泻用“通因通用”之法。《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泻泄叙论》从三因学说角度较全面地分析了泄泻的病因病机,认为不仅外邪可导到致泄泻,情志失调亦可引起泄泻。3、宋代开始将泄泻与痢疾分开来。后世医家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提出了系统论述。《丹台玉案》对泄泻作了确切的描述:“泄者如水泻也,势尤舒缓;泻者势似直下,……”以后的医家大都将泄泻作为一个独立病症进行讨论。《景岳全书·泄泻》对泄泻和痢疾的关系及其证治区别进行了论述,“泻浅而痢深……”,并认为泄泻病位在于脾胃,且分别列出了利水方剂。《医宗必读·泄泻》提出了著名的治泻九法,即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其论述系统全面,是泄泻治疗学上的一大发展,迄今仍为临床治疗泄泻的指导原则。三、范围因消化器官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导致腹泻,如急性胃肠炎、肠结核、肠功能紊乱、结肠过敏、慢性肠炎等;或其他脏器病变影响消化吸收功能引起腹泻者,均可参照本篇内容进行辨证论治。【证候特征】1、基本临床特征:大便清稀;或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清稀;或便次不多,但粪质清稀,甚如水样;或大便稀薄,完谷不化。2、兼证:脘腹不适,食少纳呆,小便不利。3、暴泻:起病急,变化快,泻下急迫,量多;多为外邪所致。4、久泻:起病慢,变化慢,泻下势缓,泻出量少,常有反复发作的趋势,因饮食、情志、劳倦而诱发;多为脏腑功能失调所致。【病因病机】感受外邪---湿邪困脾饮食所伤---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失职情志失调---肝郁横逆犯脾水湿内停脾胃虚弱肾阳虚衰---脾失温煦泄泻病位:大肠病变主脏:脾,与肝脾关系密切。病理因素:湿。病机关键:脾虚湿盛,在外因中与湿邪关系最大,内因与脾虚关系最密切,预后:良好诊断要点:⑴、主要依据:大便粪质清稀,次数增多,粪质稀烂,或者水样;或次数不多,粪质清稀;或泻下完谷不化。常伴有腹痛、肠鸣、纳差等。⑵、诱因:寒热、饮食、情志等因素;兼腹胀腹痛;起病或急或缓;反复发作史。⑶、粪常规、细菌培养、结肠X线、内窥检查;⑷、排除生理性习惯性增多,症状性泄泻。鉴别诊断痢疾——是以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赤白脓血为主证;腹痛与里急后重同时出现,其痛便后不减。具有传染性。泄泻大便稀薄,次数增多,但不夹有脓血,也没有里急后重,腹痛可有可无,其疼痛大多在腹泻后减轻。鉴别诊断霍乱——是一种上吐下泻并作的病证,其发病特点是来势急骤,变化迅速,病情凶险,起病先突然腹痛,继则吐泻交作,所吐之物多为未消化之物,气味酸腐热臭,所泻之物多为黄色粪水,或如米泔,常伴恶寒发热。剧烈吐泻之后,常常有抽搐和阴竭阳亡的危象。辨证要点⑴、辨轻重A、泻而饮食如常,说明脾胃未败,多为轻证;B、泻而不能食,形体消瘦,或暑湿化火,暴泻无度,或久泻滑脱不禁,均属重证。...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中内泄泻解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