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教育智慧《论语》中的教育智慧一部《论语》,它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性格、心理和思想品质,也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民族文化和秉性。《论语》作为两千多年前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本论著,它至今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焕发出勃勃生机,启迪着我们的智慧,温润着我们的心灵。现象一:亚洲儒学文化圈国家经济的崛起有人说,这个世纪是亚洲的世纪,更是中国的世纪。本世纪,亚洲国家大部分实现了自己的经济起飞,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如中国、日本,韩国,越南,新加坡等。这部分经济起飞的国家大都处在儒学文化圈,而儒学就是以孔子的《论语》儒家学说为代表。这说明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深深地影响着这些国家的文化与经济生活,极大地促进了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现象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联袂宣言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相约巴黎,联袂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到2500年前汲取孔子的智慧。”不必讳言,孔子的思想和智慧可以让现代浮躁喧嚣的人类社会归于平静,到达天、地、人和的和谐世界。现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日本首相福田康夫等常常从中国的《论语》中汲取两千多年前这位老人的智慧。现象三:人们走进经典,《论语》热的兴起2007年,《百家讲坛》的于丹着实火了一把,一时间,兴起了一股学〈论语〉的热潮,人们从于丹的〈论语心得〉中找到了久违的平静,从纷繁紊乱的现实世界中仿佛找到了心灵的归宿,汲取到了人生的智慧。今天,不同的人读《论语》有不同的注解和感悟,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读《论语》当然会读出孔子思想中蕴涵着的丰富的教育智慧。大家都知道,孔子被我们尊为220;万世师表8221;,是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中国台湾还把孔子的诞辰日作为每年的教师节。今天,我们就走近孔子,走近《论语》带给我们的教育智慧。一、激发学习兴趣,是学生走进知识殿堂的第一步对于教师来说,固然有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但教师最大的责任在于激发起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R21;什么意思呢?孔子说:R20;(对于任何事情,)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8221;孔子告诉我们:“兴趣其实是最好的老师。”看我们今天的课堂和教学,我们的学生真正以学习为乐的现象还不是很普遍。一些学生在沉闷的、枯燥的、沉重的教学氛围中学得很辛苦也是不争的事实,有人戏称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是一群养鸭的人,我们把学生赶进课堂,叫赶鸭子。在课堂上,我们机械地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叫填鸭子。考试的时候,我们以分数来衡量学生的好坏,叫做烤鸭子。最后学生都成为了板鸭子。这是一个笑话,但笑之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如何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让学生的学习变成主动快乐的学习?这些恐怕都是我们应该认真面对的课题。我一直这样认为:学生的学习应该充满快乐,学习应该为孩子的终身成长奠基。所以,当我们读“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的时候,它所带给我们的教育智慧是具有如此强烈的震撼力。唯有乐于学习,才有孔子说的“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R21;中的8220;学而不厌8221;。二、学习应讲求方法,贵在得法对于学习方法,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提出了自己精辟的论述。子曰:̶0;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说:̶0;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孔子认为,学习方法中最重要的是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时常的温习和练习,这样才能把知识记得牢固,才能融会新旧知识,才能融会贯通,有自己的发现。子曰;8220;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可以获得新知识。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对于孔子的这一学说,孔子的弟子曾子可以说是贯彻得最为彻底,这就是我们大家所熟知的曾子曰:8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