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病管理与智慧医疗水木导读:在中国,慢性疾病由于患病人数多、病情延续时间长、病因复杂,治疗累积费用高,具有频繁的医患交流,一开始就成为互联网医疗聚焦的热点。承担不同角色的政府、医生、传统药企和创业公司,在慢性疾病与健康管理领域正以革新创造的心态面对实际痛点,想方设法解决问题,以提供治疗效果更好、成本更低的医疗方式。慢性病已成为全球居民健康的头号杀手。在中国,每年以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为首的慢性病,致死人数占据了所有死亡人数的85%,且慢病在我国疾病负担中所占比例超过70%,造成了极大的经济负担。2010至2040年间,若每年能将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降低1%,产生的经济价值相当于2010年国内经济生产总值的68%,超过10.7万亿美元(世界银行报告,2011)。当前我国已进入慢性病的高负担期,具有'患病人数多、医疗成本高、患病时间长、服务需求大'的特点。对于慢病患者来说,虽然药物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疾病症状、延缓疾病发展,但是更为重要的是改变自身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对饮食、运动、作息进行合理规划和控制。慢病的最大特点是患病时间长,患者往往需要持续照护、长期服药、高频复检,且患者的主动参与程度、自我管理能力及依从性将会极大地影响疾病发展。因此,仅仅依靠患者的自觉性来治疗慢病并非长久之计,患者需要合理的慢病管理模式来帮助他们完成治疗方案、加强自我管理,而如此长期和密切的监护及管理并不适宜由集中化的医院来提供。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重要的改变,加上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快,慢性病患者的数量逐年增加,据数据资料统计,慢病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大多数地区人口健康的主要问题,80%左右的老年人都将至少患一种慢病。慢病是慢性疾病的总称,是一组起病时间极长,病因与病症难以有效确诊的疾病。慢病的周期十分长,是一种病症往往反复、难以彻底治愈的非传染性疾病。慢病的产生与不健康的饮食生活习惯、环境的污染、长期的紧张疲劳等因素有关,绝大多数的慢病可以治疗但不能治愈。同时,慢病所耗费的医疗资源极大,给国家、家庭和个人都带来了沉重的影响,也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性问题。因此加强社区慢病管理的研究工作意义重大。现集中就提高社区慢病患者的管理进行一些有效的防治措施进行研究探讨。国内医保的住院补偿费用高于门诊费用,原因是国家导向是住院为主。由于门诊服务不健全,导致慢病只能住院治疗。而实际现状是,人口老龄化加速,慢性病成为主要疾病负担,因此医保基金支出存在风险。提高医保统筹层次,完善医疗资源再分配机制,才可能缓解该问题。另外医疗保险支出也面临风险,如医疗机构可能存在骗保费和过度医疗,滥用治疗的现象,而患者又存在对自身疾病不加控制,无法很好管理,导致医疗成本增加。因此,医疗保险理念急需转变,从医疗保险向健康保障转变,通过分散风险改善健康,也意味着健康责任从以医生为主体向医患互动作转变。医疗保险与健康管理两者的关系是什么?第一,通过预知风险因素,降低慢性病发病率及其并发症,减少道德风险,从而节省医疗费用;第二,利用风险调整技术,改善医保制度公平性。为此,国家也出台《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开发与保险产品相结合的健康管理服务。要实现这样的转变,面临几个关键问题,谁来付费?如何实现慢病防控体系的协同性,必须改变原有医疗机构、医生的补偿机制,由按项目收费改为按服务结果收费。智慧医疗项目大致分为两类,提供硬件入口~搭建软件平台硬件入口优点:1、有自己的硬件接入数据2、产品或相关耗材可收费,现金流好3、通过硬件延伸相关服务,有想象空间硬件入口缺点:1、重资产,为服务硬件所需的售前售后人力高2、硬件推广成本高,竞争激烈3、通过硬件延伸服务,在逻辑上服务是为了卖好硬件,还是硬件是为了更好服务?从长远看,服务必然是核心与重点,硬件只是服务的附属。软件入口优点:1、轻资产,切合互联网精神2、灵活,可以任意搭配硬件3、软实力与平台效应一但形成,想象空间极大软件入口缺点:1、数据来源有待解决2、软件功能类似,难以形成特色3、前期无明确的收入来源第一,关于移动医疗。我们认为它的最佳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