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构件的残存应力检测(盲孔法检测)一、前言(1)应力概念普通讲,一种物体,在没有外力和外力矩作用、温度达成平衡、相变已经终止的条件下,其内部仍然存在并本身保持平衡的应力叫做内应力。按照德国学者马赫劳赫提出的分类办法,内应力分为三类:第Ⅰ类内应力是存在于材料的较大区域(诸多晶粒)内,并在整个物体各个截面保持平衡的内应力。当一种物体的第Ⅰ类内应力平衡和内力矩平衡被破坏时,物体会产生宏观的尺寸变化。第Ⅱ类内应力是存在于较小范畴(一种晶粒或晶粒内部的区域)的内应力。第Ⅲ类内应力是存在于极小范畴(几个原子间距)的内应力。在工程上普通所说的残存应力就是第Ⅰ类内应力。到现在为止,第Ⅰ类内应力的测量技术最为完善,它们对材料性能和构件质量的影响也研究得最为透彻。除了这样的分类办法以外,工程界也习惯于按产生残存应力的工艺过程来归类和命名,例如锻造应力、焊接应力、热解决应力、磨削应力、喷丸应力等等,并且普通指的都是第Ⅰ类内应力。(2)应力作用机械零部件和大型机械构件中的残存应力对其疲劳强度、抗应力腐蚀能力、尺寸稳定性和使用寿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适宜的、分布合理的残存压应力可能成为提高疲劳强度、提高抗应力腐蚀能力,从而延长零件和构件使用寿命的因素;而不适宜的残存应力则会减少疲劳强度,产生应力腐蚀,失去尺寸精度,甚至造成变形、开裂等早期失效事故。(3)应力的产生在机械制造中,多个工艺过程往往都会产生残存应力。但是,如果从本质上讲,产生残存应力的因素能够归结为:1.不均匀的塑性变形;2.不均匀的温度变化;3.不均匀的相变(4)应力的调节针对工件的具体服役条件,采用一定的工艺方法,消除或减少对其使用性能不利的残存拉应力,有时还能够引入有益的残存压应力分布,这就是残存应力的调节问题。普通调节残存应力的办法有:① 自然时效把构件置于室外,经气候、温度的重复变化,在重复温度应力作用下,使残存应力松弛、尺寸精度获得稳定。普通认为,通过一年自然时效的工件,残存应力仅下降 2%~10%,但工件的松弛刚度得到了较大地提高,因而工件的尺寸稳定性较好。但由于时效时间过长,普通不采用。② 热时效热时效是传统的时效办法,运用热解决中的退火技术,将工件加热到500~650℃进行较长时间的保温后再缓慢冷却至室温。在热作用下通过原子扩散及塑性变形使内应力消除。从理论上讲采用热时效,只要退火温度和时间适宜,应力能够完全消除。但在实际生产中...